起這么個拗口的標題事出有因,事因是秦曉鷹近日發表的《互聯網革命并非“邊緣革命”》(以下簡稱秦文)。秦文說出了部分事實,但以20年來的觀察,我倒以為,在用上,互聯網革命可能已非“邊緣革命”,但在體上,它確實還只是“邊緣革命”。
秦曉鷹立論的根據是,從中國政府本身就是互聯網的熱情支持者和探索者的角度來看,這場革命所依靠的并不是科斯所說的邊緣力量,當然也就談不上第五次“邊緣革命”了。
感謝秦文,讓我第一次知道“邊緣革命”是科斯提出的。科斯的說法,不足為訓,科斯不知道,所謂邊緣革命,中國術語叫“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它和“黨的領導”,在標準的表述中是一體兩面,后者完全叫科斯看漏。除了鄉鎮企業的“栽花”“插柳”關系略為復雜外,我基本支持秦文的說法。以往幾次“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多多少少是上邊“鼎力推進”的結果,甚至說“及時總結,加以領導”也不為過。
秦文以前四次“邊緣革命”(農村改革、鄉鎮企業、城市個體經濟和經濟特區)都是上下合力的結果,再由如果沒有“高層”以及“地方大員們”的“鼎力推進”,“哪會有今天的局面”,暗示互聯網革命如果沒有“上邊”的支持,一定難成氣候。再從如今互聯網成了氣候反推出,必定是“官”們的支持在起至關緊要的作用。
對這個說法,我態度有點復雜。一方面,如果是就國際比較而言,我與秦曉鷹的看法沒什么大的分歧。對于今天世界形成的中美互聯網雙雄格局,我一直嚴重表揚我們中國的領導,認為比歐洲強多了。尤其是今年最高法院反壟斷案中對互聯網平臺的支持,更讓我以高層決斷給力為傲。另一方面,從“不知足”角度而言,我不認為目前的互聯網革命足以達到“并非邊緣”的程度,相反認為從邊緣到核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之所以這么說,隨便就可以舉出兩個理由:
其一,上邊“鼎力推進”確實,但更多是在用的層面,包括基礎設施,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及技術產業,技術應用等等。仔細想一想,當年工業革命到來時,洋務運動在這些方面也不落后,也在鼎力推進工業基礎設施,工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工業技術及技術產業,工業技術應用等等。然而,“用”本身就是邊緣。工業革命從邊緣變成中心,要等到“工業為主導”,“四個現代化”(工業化的現代化)這些涉及“體”的定位提出,才算真正修成正果。與之相比,互聯網成為主導的問題,現在還八字沒有一撇,怎么就不是邊緣呢?事實上,互聯網的體到底是什么,還需要讓實踐和歷史來進一步檢驗。
其二,互聯網上市公司“干凈、全部、徹底”都在境外上市,國家沒出一分錢,這同深圳特區有可比性嗎?阿里巴巴的市值超過了深圳的GDP,超過了廣州的GDP,按說不算一個小事了。但它是當年的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的結果嗎,是高層推動的結果嗎?就是今天,就算有人“鼎力推進”,在沒有解決深層次問題之前,未來的阿里能在深市、滬市、港市上市成功嗎?我堅持認為,中國互聯網的20年,是人民群眾偉大創造的結果。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當然不排除一些自上而下的“鼎力推進”所起的作用,但更多還是自下而上大眾創新的結果。對互聯網革命,在領導之前,先得總結,總結之前,先得學習。
互聯網革命,如果說與前四場相比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量級。農村改革、鄉鎮企業、城市個體經濟和經濟特區都只不過是工業革命的內部變化,叫做改革比較貼切;而互聯網革命,則是相對于整個工業革命的一場革命。對于改革來說,缺了上面可能還真玩不轉。而革命,至少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歷史看,除了跟著走與拖著走的區分之外,沒見到誰能有多大作用?;ヂ摼W革命從邊緣到中心,取決于歷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