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法治國與治理現代化,是最近人們談論比較多的話題。我認為,單純從形式上講,往往不得要領,需要抓住實質。我認為實質在于“意義為先”。為此要打造人心工程。
一、意義為先的含義
1、把宗旨擺在做事第一位
依法治國,解決“不能”的問題。腐敗是現象,但腐敗成了規矩,就向“法”在危險地演化。這種“法”被稱為潛規則。近年來,黨內和社會上潛規則越來越盛行,實質是一些腐敗官員借助工具價值的膨脹,以一己私利偷換治理體系中的意義,把為人民服務變成為他們自己服務,以他們的“法”僭越黨紀國法。依法治國要確定的“不能”,就是不能讓潛規則取代黨紀國法,就是要用黨紀國法清除潛規則,按規矩辦事、按規矩用權。黨紀國法就是要讓為人民服務這個意義,全面為先,為先到“全心全意”的程度;制止官員個人利益為先。
治理現代化,要解決“能”的問題。僅解決“不能”還不夠,因為,官員不腐敗,但也不作為,甚至堅持“四風”,可能并不觸犯法律,但人民群眾仍難滿意。要提高人民群眾滿意水平,還要進一步解決“能”的問題。
依法治國和治理現代化需要發揮官員的作用,但不能顛倒公仆與人民群眾的位置關系,無論“能”,還是“不能”,都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擺在第一位,這是意義為先的第一重含義。
2、通過高能力,實現高滿意
“意義為先”的第二重含義在于,應以信息化驅動工業化,充分發揮電子政務的作用,實現治理能力高水平的現代化。使治理現代化過程本身,變成群眾滿意工程。通過高能力,實現高滿意。
治理現代化,既有工業化水平上的現代化,也有信息化水平上的現代化,對中國來說是治理的雙重現代化。兩次現代化從能力上看,主要區別在于為人民服務能力與為群眾服務能力的差別。人民群眾是一個整體,人民與群眾不是對立關系,但在同一中又有差別,一般說人民,更側重人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是同質化的、集中表現的利益;一般說群眾,更側重人的日常利益、眼前利益,是個性化的、分散表現的利益。通常說辦實事,就是指為群眾服務。相當于把為人民服務,深化為“為人人服務”。治理現代化要求在為人民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為群眾辦實事。
信息化水平上的治理現代化,是意義為先的治理現代化。互聯網正發展為意義互聯網。信息只是客體,意義才是主體。互聯網將成為專業化的意義體系。整個信息化意義上的現代化過程,就是讓價值專業化地與意義相校準的系統。也就是說,它要求治理體系聚焦于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這一意義點,設計體制機制,并加以實施,在貼近民眾中,提高治理能力;它是工業化條件下官僚制的反向機制,不是以行政官僚自我為中心,不以科層擴大的方式疏遠人民群眾,強調從體制機制的根子上鏟除“四風”。
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服務能力的高低。可以說,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水平,最終決定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只有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人民群眾滿意的水平真正達到國際一流,治理現代化才算真正完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四中全會要求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個簡單的推論應該是,沒有電子政務,就沒有治理現代化。但現在人們對信息化在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還沒有認識到這個高度,許多人還在18世紀至19世紀的水平上認識治理現代化。
工業化受社會化大生產這一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水平限制,更擅長滿足的是同質化的共同利益。由于服務能力所限,針對群眾的具體的、個性化需求辦實事,只能是示范性的、頂多達到辦一批惠民實事的水平。信息化在大規模定制(社會大生產+個性化定制的“小生產”)這一更高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水平下,可以在滿足人民利益(一元化主導價值)的條件下,進一步滿足群眾利益(多元化主體價值)。
二、把治理現代化全過程當作群眾滿意工程
從意義的實現機制來看,如果把人民群眾滿意細分為人民滿意與群眾滿意。人民滿意的實質是同質化的價值認同(例如“端起飯碗吃飯”),群眾滿意更多是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這種異質性的情感上的認同(反例是“放下碗筷罵媽”)。“意義為先”的群眾滿意工程,著重要解決人民群眾一般化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與個別化的局部利益、日常利益、眼前利益的統一。
群眾滿意工程常態化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受治理水平所限,政府往往為人民服務水平高,而為群眾服務水平低,加之官僚主義使一些官員脫離群眾,一些群眾僅僅因為一些日常利益、眼前利益不能得到滿足,而借日益普及的互聯網釋放戾氣和不滿情緒的現象十分突出。在國際競爭中,非常容易被那些在戰略上更為重視“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等意義建設的發達國家(如日本提出“國民酷”戰略)所乘,出現大的安全隱患。
1、超越常規服務:“服務+自服務”機制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水平的治理現代化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善于調動群眾自服務,這是使為群眾服務水平產生質的躍升的第一個關鍵。
如果把治理現代化本身當作群眾滿意工程,馬上就會遇到一個現實的問題。許多干部習慣工業化,不習慣信息化,只會做集中的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不會做分散的為群眾服務的工作。這成為制約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長期瓶頸。
從智慧政府的趨勢中可以觀察到新的做法。智慧政府要求“超越常規服務”。其中新意在于,在強調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強調“公民既是公共服務的使用者,又是創造者”。在云服務中,這通常通過集中的云端與分散的終端之間的配合,實現公共服務與自我服務的結合。這啟發我們,可以把為人民服務,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群眾自服務結合起來,找到一條在高科技(如云計算、大數據)條件下提高為群眾服務能力,使辦實事達到普惠水平的新途徑。各地在電子政務中涌現出的將政府服務與社會服務整合(如市民卡工程)、甚至與商業服務整合(如重慶合川APP)的經驗,使為群眾辦實事,從個別示范,變成普遍的服務成為可能。
2、人人皆可為圣賢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水平的治理現代化的特殊性,其次在于明確群眾的主體地位,包容群眾參與,激發群眾的創造力。有外電已注意到,“習近平上臺執政,堅定地布置他的群眾路線運動,力圖讓群眾回到政治的主體中”。為群眾服務,不能僅理解為以官員為主體,向群眾提供施舍。互聯網在中國,正在成為人民群眾的創造實踐。在分享型經濟中,生產資料(如開發平臺與開發工具)一旦零成本、零門檻分享給億萬勞動者,群眾就會從消極的勞動力,轉變為積極的勞動者,成為創新主體,就會實現王陽明說的,人人都可成為圣賢。以往的精英創新(如熊彼特式創新),就轉化為大眾創新(又稱草根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為群眾參與治理提供堅實的生產方式基礎,使群眾從被動接受滿意服務,變為主動參與創造滿意,出現毛澤東說的“遍地英雄下夕煙”的局面。
作為治理現代化全過程的群眾滿意工程能帶來的最大滿意,應該是群眾自己參與創造,自己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