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互聯網的上一個20年,戴森曾通過《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曾預言:數字化將會在生產者和消費者、政府和公民、大眾傳媒和接受者之間造成權力平衡的深刻轉移。
在互聯網的下一個20年,我們需要一個“3.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向大家預告,從2015年開始的未來20年內,數字化將在生產者和消費者、政府和公民、大眾傳媒和接受者之間帶來哪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
親自創造美好生活
如果概括一下生活方式變化的總趨勢,可以稱之為“親自創造美好生活”。翻譯成詩的語言就是: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第一個要點是“親自”。針對的是代理。原先,我們只有吃飯、上廁所、進洞房,才享有親自的權利,其它都需要別人代表。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要親自喂馬,親自劈柴,親自周游世界。親自,相對于代理的中心化、等級化,在互聯網術語里叫去中心化、扁平化。只有親自,才能體驗——用自己的身體來驗證,而不是由貪官代替享受——美好生活。
第二個要點是“創造”,針對的是,以往我們被別人當作Crowd(群眾),只是消極地接受別人二次分配轉移過來的福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要關心糧食和蔬菜,要在家辦公,做一個創客(Maker)。相信“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人人皆可為圣賢。讓Crowd成為圣賢,必須靠“心之所發”(現代漢語叫“創新驅動”)。
第三個要點是“美好生活”,針對的是,過去經常為了手段,而忘記目的。把生產當作目的,把生活反而當作了手段(表現為把幸福寄托于遙不可及的天堂)。從明天起,要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連陌生人,也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夢,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海子當年提到的,錯不多就是超鏈接WEB,又稱意義互聯網。其對應的意義,就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美好生活”。
親自創造美好生活,最大的改變,在于把生活方式的重心,從價值轉向意義。
意義是什么?形象地說,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明天就是2015年1月1日。讓我們從這一天開始。
物質生活的意義化
意義就在實體世界之中,你發現與不發現,他就在那里,既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但如果你沉溺于物質之中無法自拔,不知意義所在,就算開上法拉利,也不過一堆糞土(即使你沒有真的撞成一堆糞土,“同歸于寂”)。
王陽明與友人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巖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說的,就是意義存在于事物之中的道理。
2015年將開啟的新生活方式,如何、以及在哪里,可以在實體層面看出意義來?
第一個主題詞是體驗化。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高了,物質消費的重心越來越多從功能轉向體驗。成都小吃是物質消費,也是一種快樂體驗。體驗要求某種程度上的產消合一,由消費者定制產品,參與到生產之中,因此它既是生產方式,又是生活方式。
第二個主題詞是在家辦公(SOHO),創客、DIY的興起,使90后不用就業,但可以找到工作,在創造性的勞動中,用心生活。如果說,進單位就業還是生產方式的概念,在家工作在生產生活一體化意義上,就可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例如,由于“分享型經濟”中,個人可以以租代買使用生產資料,可讓每個人在家就成為供應商,或類似Airbnb模式那樣,“讓每個有空房的人都來當房東”,“讓每個有空車的人都可以出租”。
第三個主題詞是微經濟。2015年,微博、微創新、微應用、微產品、微電影、微健身、微旅游等因小而美的微經濟將蓬勃興起。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曾對4800家中小企業的調研顯示,隨著中小企業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每失去1個崗位,就會創造出2.G個新的工作機會。新的工作機會中,有許多不同于以往的生產,而是在玩中就實現了。
第四個主題詞是“新農人”。農人本是指小農,特點是把家庭既作為生產單位,又當作生活單位。因此農人的生產方式,又是生活方式。新農人,則把家庭經營同互聯網的社會化大生產結合起來,實現了生產力的新飛躍和生活質量的新提高。我在沙集村,親眼看到年輕的母親一邊抱孩子,一邊玩游戲,一邊接單,生產生活兩不誤。一位家庭婦女由于搞起電子商務,把丈夫、兒子都從城里“雇”回家,從此過上的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第五個主題詞是“再小農化”。這是國際前沿的《新小農階級》中提出的概念。再小農化,是指在工業化發展的高級階段,重新回歸小農的生活方式。不光是新農人,連城里人也需要認真思考“因小而美”的意義。小農在農業社會往往代表落后,但在信息社會,小生產與大生產對接后,小農身上自主性、多樣性等優點,被互聯網激活,成為個性化定制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先鋒力量。在青山綠水中詩意地棲居,將成為2015年新的時尚。
第六個主題詞,是經濟文化化。在經歷了經濟的爆發增長和暴發戶增長后,2015年的經濟將向增加文化內涵的方向發展。經濟文化化不光是生產,也是生活。將美好生活的內涵注入經濟活動,提高產品的設計品味,以符號化中體現意義的韻味,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都將成為時尚的選擇。
社會生活的意義化
意義就在價值世界之中,你發現與不發現,他就在那里,既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但如果你沉溺于價值之中無法自拔,不知意義所在,你就會有錢但不快樂,有權但不幸福。
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整天圍繞著兩個最有價值的東西轉,一個是貨幣,一個是權力。當這兩樣最有價值的東西走到一起時,價值就徹底背離了它的意義。有多少官員,錢貪得數都數不過來,但在清算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堆與刑罰對位的數字;有一種說法這樣形容權力,秦城監獄,一般人進不去,進去了就是一般人。榮華富貴,轉眼成空,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更有意義?
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讓我們尋找社會生活的意義。不用羨慕金字塔頂端的輝煌,不用崇拜大教堂中心傳出的鐘聲,從明天起,讓我們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讓大眾參與,在塵世獲得幸福。
第一個主題詞是社交化生存。在金字塔和大教堂之外的塵世,人們用SNS的方式生存。只不過,它不再是WEB2.0,而是WEB3.0. 語義網是SNS背后真正秘密。超鏈接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首要的特征是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原則,就是“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它是仁愛與兼愛的本質不同所在;其次的特征在于以小世界網絡和無標度網絡的方式傳播,“那幸福的閃電”之所以追得上病毒和謠言傳播的速度,就在于這種對等(P2P)的對話之中。再次的特征在于,突破熟人網絡的小圈子,建立網際網絡的互通。就象海子歌唱的:
陌生人, 我也為你祝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這是一個自組織、自協調、自合作的網絡。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是這樣的:我們可能象星星圍繞太陽和月亮一樣,圍繞共同的利益運轉,保持綠樹對根的情誼;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直接在星星與星星之間保持拓撲形狀的友誼,把對等作為平等的前提。
第二個主題詞是群智感知(crowd-sensing)。在金字塔和大教堂之外的塵世,誰來為我們點燃智慧的光芒?
2015年起,我們將生活在一個多樣化的世界中。多樣性正在更好地塑造組織和社會。佩吉教授分析了迅速成長的“集體智能”這一領域。解釋了為什么群體常常勝過專家。為什么“棕色襪子”(群眾)能夠持續擊敗高智商代理——“棕色襪子”不如高智商成員那么有才干,但他們有更好的東西:多樣性。
這種多樣性,曾在生物進化中,起到戰勝上帝的作用(以生物多樣性,達成適者生存)。在社會生活中,眾包(crowdsourcing)就是我們過去稱為群眾路線的東西。佩吉揭示了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臭皮匠戰勝諸葛亮,必要前提是系統和環境足夠復雜(復雜到觸及“人算不如天算”這個閾值線);只有在復雜度超過閾值后,多樣性才能比最優化更具復雜適應性。
2015年起,社會生活的復雜度正在趨近閾值,當官僚們已然忘記了毛澤東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是為了對付復雜性這一所以然時,90后00后們將繼承從王陽明(“人人皆可為圣賢”)到毛澤東(“遍地英雄下夕煙”)主張的社會生活方式中這一分布式計算的精髓,把信息革命進行到底。
對于那些嘴上整天掛著“群眾”(或crowd),但一心只有自己的“英雄”們,2015年網民的回答將是:我們不理會他。
第三個主題詞是“知行合一”。
曾幾何時,我們陷入了能指與所指背離的困境中。社會生活中,充滿了“說的不做,做的不說”的犬儒主義生活方式。
從明天起,做一個真誠的人,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說到做到,做到說到。換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2015年的網民,可能不會滿嘴宏大敘事,但卻小得實在。
最可恨那些被中紀委從臺上直接帶走的“毒蛇猛獸”,他們吸干了我們的信任。臺上滿嘴言“是”,臺下卻全無踐行之“實”。一旦把他們消滅干凈,炎黃“知行合一”的美德將大放光芒。
中央黨校的校訓是“實事求是”,它的倒影,正好是“是求事實”。“實事求是”+“是求事實”,正好概括了好的社會生活方式的兩個面,一方面,要從當下此在的實處格起,格物以致出普遍之是;另一方面,求得將普世之是,同“行”結合起來,使事情變實。
第四個主題詞是“個人信息”。
2015年的大數據,將個人信息爆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關于個人隱私的擔憂,不絕于耳。人們實際的“哈姆雷特”之惑在于:透明還是不透明,我們到底要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有一次在世紀天階附近的騰訊會所,凱文.凱利回答了我同樣的問題。他認為,一個人選擇開放還是封閉個人信息,取決于他的生活方式。如果他認為個性化更重要,他就會傾向于更多提供個人信息,以便讓服務者更好了解他;如果他認為個性化不那么重要,他也可以選擇更多封閉個人信息,那樣服務者由于不了解他,只能把他當作沒有個性的人服務。
原來,這個問題背后的問題是: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更有意義?在人均5000美元收入以下,個性化不重要,同質化的中國制造重要;在人均5000美元以上,個性化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異質性的中國創造因此開始重要。
從明天起,做一個不一樣的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給每一時刻每一地點的我不同的關愛。不再擔心自己在滿眼夜禮服的晚會上穿成比基尼,而只擔心在比基尼的沙灘上把自己包裹在夜禮服中。90后和00后將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大聲告訴人們:我的幸福就在塵世之中,陽光地綻放。
文化生活的意義化
這是一個符號的世界,新新人類投胎于超鏈接的胎體之上。
2015年,在主要的一線城市職業人群中,白領占比超過50%,已成為城市主體人群,約占中國網民的20%,有1億左右數量,并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白領主體為26-35歲,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普通職員,月收入5-8 k,家庭年收入6-30w的人群。他們擁有高學歷和高收入,有體面的工作和生活。單身無男女朋友的占3成。他們第一步到達的媒體不是電視,而不是網站導航,日到達率高達54.5%;其次是用搜索引擎占播這個世界,日到達率為50.7%。他們喜歡綜合視頻、SNS、電子信箱、寬頻影視,然后才是新聞資訊,但日到達率只有23.8%,進入的還不一定是主流媒體。在他們的身后,將是互聯網的“土著”—— 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聯網中的90后和00后。
對這樣的群體來說,文化生活意味著什么?什么,以及怎么,能使他們在文化生活中感到有意義?
在過去的20年中,典型的文化生活方式是春晚型的。一個超級大喇叭在放聲歌唱,一群受眾豎起耳朵、睜大眼睛在接受。而文化的意義轉向,意味著文化要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最終取向。
從明天起,要用自己的喉嚨歌唱。讓歌星只動手,不動口(在卡拉OK中擺擺樣子即可)。體驗幸福,而不是讓別人代表自己去快樂。這樣的幸福不在天上人間,而在塵世。
第一個主題詞是“認同”
對價值的接受是服從(聽從);對意義的接受,則是認同。意義不是標準化的,一千個觀眾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但只是一個標準化的文本;每一位觀眾按照自己的理解,個性化地闡釋出一個個性化的哈姆雷特,才是活的哈姆雷特。如果說標準文本的哈姆雷特代表的是價值,活的哈姆雷特才是意義。
2015年開始的文化生活方式,將具有顯著的體驗和參與的特征。
體驗高于服務,因為服務可以標準化,滿足共性需求,但體驗無法標準化,只能滿足個性化需求。意義無法賦予,只有在參與中產生。體驗和參與都要求“親自”,即親自體驗、親自參與。
只有親身驗過的“貨”,網民才會認同。
第二個主題詞是“接近權”。
“接近權”指“受眾傳媒接近權”(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1967年,美國學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上發表《接近媒介—— 一項新的第一修正案權利》,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權”的概念。巴隆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的“出版自由”所保護的是作為一般社會成員的受眾的權利,而不是傳媒企業的私有財產權;在傳播媒介越集中于少數人手中、廣大受眾越來越被排斥在大眾傳播媒介之外的今天,已經到了“必須把第一修正案的權利歸還給它的真正擁有者——讀者、視聽眾”的時候了。
2015年的文化生活中,自媒體越來越成為具有大眾“接近權”的媒體。意義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從根本上屬于委托人,而非代理人。
接近權中的接近(access)一詞很有意思,它其實就是產權中的使用權。云計算中的按使用收費,就是指按access收費。隱含的前提中,針對的是支配權免費分享。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無意中,將媒體的支配權分享給大眾,網民在自媒體中獲得的是媒體使用權。這決定網民的媒體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第一次擁有了眾聲喧嘩、“親自”歌唱的權利。
第三個主題詞是“共鳴”
網民擁有接近權,不等于他可以變成超級大喇叭,去僭越公共權力。相反,他發出的聲音,在性質上應屬于合唱而不是獨唱。共鳴與獨角度戲不同在于,它要尋找一種既是個人的,又是大家的意義調性。它既是一所大房子,又可以包容許多的房間。
海子表達的是前者: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孫燕姿表達的是后者:
我要一所大房子
有很多很多的房間
一個房間有最快的網路
一個房間有很多的吉他
一個房間有我漂亮的衣服
一個房間住著朋友和他的愛人
一個房間一個房間
我也不知道該放些什么
明天,2015年就要來了,這真是完美的一天。
美好生活,等待我們用美好的方式,親自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