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人口基數及經濟體量,是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最大支撐。此外,中國年輕群體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是促進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民眾在“雙十一”上演的瘋狂一幕,讓世界深深體會到了這個經濟崛起的國家潛藏的巨大消費能量。在中國經濟需要擺脫投資依賴癥且出口低迷的情況下,促進民眾消費以拉動經濟增長,被政府寄予厚望。然而,受制于金融體制、財稅體制以及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宏觀因素主導下的中國家庭,普遍存在著危機意識,因此中國家庭對消費金融接受程度遠低于國外。央行調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消費性貸款余額的占比只有總貸款余額的20%左右。銀率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提供的個人貸款中,個人的消費信貸僅占14.5%,遠低于房貸(43.2%)和車貸(28.6%)。
雖然中國的消費金融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消費金融卻有著巨大的挖掘潛力。央行調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消費信貸的規模已達15.38萬億元,同比增長18.4%,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毫無疑問,龐大的人口基數及經濟體量,是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最大支撐。此外,中國年輕群體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是促進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相關調查顯示,在中國21~30歲的年輕群體中,愿意接受分期消費的比例高達97.27%。
消費金融的巨大潛力與中國百姓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得互聯網消費金融成為近年的熱點話題。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的規模也水漲船高。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規模達到60億元,2014年交易規模突破150億元,增速超過160%,預計2017年整體市場將突破千億元。互聯網消費金融這塊蛋糕吸引了不少企業的關注。除商業銀行這些傳統的金融機構之外,以向民眾提供消費信貸為目的的消費金融公司雨后春筍般出現,一些互聯網企業也開始涉足消費金融市場。目前而言,企業對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的布局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其一,在服務群體方面,重點布局18~35歲的年輕群體,特別是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剛在11月初獲得A輪融資的美利金融即將目標客戶定為18~35歲的群體。根據美利金融的數據,中國18~35歲人群數量為4億人,其信用卡覆蓋率尚不足20%。由于傳統征信數據的缺失,這批消費能力極強且總體負債水平較低的人群往往難以順利從銀行申請信用卡。因此,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可以通過較為完善的大數據分析手段將這一人群在互聯網上進行各類行為所產生的非傳統征信數據制作成信用足跡,在把握信貸整體風險的情況下快速切入這一市場,激發這一人群的消費潛力。這個年齡段的目標群體又可細分為:大學生消費群體,其核心消費品類為3C、輕奢及品牌產品,瞄準該群體的代表性企業有分期樂、人人分期、愛學貸;白領等固定收費階層,其核心消費品類為汽車、裝修等支出,代表企業有宜人貸、拍拍貸、人人貸等P2P平臺。
其二,在業務方面,短期重點布局3C、旅行、裝修,長遠目標則瞄準汽車、教育、醫療、養老等消費領域。閃白條發布的信用消費報告顯示,旅行和3C產品的信用消費占比較高,由于該類消費不僅是低頻需求,涉及金額也較大,是信用分期的主力商品,也是目前信用消費企業發力的主要方向。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汽車、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將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根據國家養老服務發展有關規劃,中國養老服務產業規模預計將在2015年超過4500億元,是當今中國老齡化社會中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而在汽車領域,二手車交易及租賃市場是目前消費金融的主要發力方向。另據世界租賃協會統計,歐美國家商品流通中有30%是通過租賃實現的,而中國僅為1%-3%。中國汽車租賃市場供租賃車接近15萬輛,營業額超過100億元。而在美國,以租賃形式銷售的新汽車占該國汽車總銷售量的36%以上。
其三,在核心競爭力方面,大數據和征信體系將是互聯網消費金融布局的關鍵要素。一些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為了拓展市場,往往過于注重產品的用戶體驗卻忽視了風險控制。有業內人士認為,基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借款端目標客戶借款額度小、消費場景具體、總體負債水平低等特點,如能通過有效的反欺詐手段與高效的逾期款催收體系保證在快速放款的同時保持較低的壞賬率,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就能在傳統金融機構滲透率不高的長尾市場產生很強的競爭力,甚至還有可能在長尾市場建立起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極高的進入門檻,并向大眾市場進軍。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基礎,便是取得豐富的個人征信數據。目前,征信數據的缺乏,導致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違約率隨著業務的擴展逐漸升高,給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帶來的風險在不斷累積。
不過,在互聯網時代,與傳統金融不同之處在于,個人征信的數據不僅來自于信貸記錄,交易數據、社交數據等也能反映客戶社會關系和經濟行業的特征,間接反映個人信用狀況。這些個人信息的數據源更廣、種類更豐富、時效性更強。這些豐富的數據可以彌補具有巨大消費潛力的年輕群體信貸記錄缺乏的空白。目前,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等八家民營征信機構正期待著征信牌照的發放,他們是央行“開閘”后首批獲準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在不久的將來,酒店機票預訂、網購消費、社交等產生的數據都可能成為個人信用報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