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并不意味著大家都要去親手創辦自己的公司,而是參與創業。做不成公司的創始人,也可以去做投資人。
2015年11月12日,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別捆住“雙創”手腳》,指出減少對眾籌股東數量的限制可以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更好的制度環境。這篇文章再次引發了國人就股權眾籌對“雙創”推動作用的關注。股權眾籌確實有利于推動“雙創”發展,但還需要在探索實踐中不斷完善。
股權眾籌讓更多人參與創業
做好股權眾籌不僅有利于解決初創公司融資難的問題,也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培養“雙創”氛圍,讓更多人參與創業。“雙創”并不意味著大家都要去親手創辦自己的公司,而是參與創業。做不成初創公司的創始人,也可以去做投資人。對于很多人來講,他們也知道各行各業有哪些商機,有著自己的創業想法,但還沒有“下海”去親手創業的決心和勇氣。由于沒能付諸實踐,他們的行業眼光和創業想法往往也就白白浪費了。如果做好了股權眾籌,眼光和想法也可以成為一種生產力。有些人沒有去親手創業,但他們知道什么是好的創業項目,可以向這些項目投資,給以資金支持,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實現自己的創業夢。股權眾籌為一些有行業眼光和創業想法,但暫時沒有創業勇氣或執行力的人,提供了一條參與創業的有效途徑。
在保護投資人與創造企業融資便利之間謀求平衡
最近股權眾籌不僅是國內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一個熱點,在海外也是。不僅我國在探索股權眾籌,美國也在探索。歷經3年多的研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終于在今年10月30日投票通過了允許普通投資者參與股權眾籌的法案,力圖在保護小投資者和為小企業融資便利方面取得平衡。為了保護承受能力較弱的個人投資人,法案對投資金額做了限制:“個人投資者年收入或個人資產凈值不足10萬美元的,則在任何12個月期間內參與股權眾籌投資額上限為2000美元,并且不得不超過其年收入或資產凈值的5%;個人投資者年收入和個人資產凈值均達到10萬美元的,則任何12個月內的最高股權眾籌投資額上限不得不超過其年收入或資產凈值的10%;12個月期間內,任何投資者參與股權眾籌投資額上限均為10萬美元。”可見該法案也符合我國監管層對股權眾籌設定的“小額”原則。幫扶創業企業成長本身就是發展股權眾籌的一個重要目的,所以在保護投資人的同時,也要讓創業企業在融資上更便捷、成本更低,所以該法案規定初創公司的募股融資規模若不足200萬美元,則不必遞交正式的審計文件,以避免產生對小公司過高的成本。
眾籌平臺宜向專業化、垂直化方向發展
對股權眾籌平臺來講,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優質的項目與合適的投資人。隨著“雙創”的發展,各行各業的創業項目勢必會越來越多。如何從眾多創業項目中高效快捷地篩選出優質項目,考驗著眾籌平臺的能力。因為專業,所以卓越。如果一個眾籌平臺關注的行業范圍太廣,那么在平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很難深入了解某個行業,難以從中篩選出優質項目。目前我國的眾籌平臺很多,但不少平臺都在愁項目,尤其是優質項目。眾籌平臺如果在某個細分行業上精耕細作,會不斷吸引相關的創業項目和投資人。有了量的基礎,才能去追求質。以36氪為例,它之所以能從一個媒體平臺水到渠成地發展成一個眾籌平臺,就是因為它幾年里一直關注TMT領域的創業公司。目前在36氪上聚集的創業公司已超過4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