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我阿牛吧,打鐵的阿牛。”他背對夕陽,寬闊的身形在光影里實在安穩。
我和阿牛同在一個城市,同處和茶相關的行業,同在一個微信群,而這是我們第一次坐下來喝茶。從相識到相見,時間跨度將近一年半。
起初,我只知道他叫陳吉樹,手工做些茶器,在群里偶爾說話,言語活潑。偶然的機會,彼此進入了對方的朋友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陳吉樹用圖片和大家溝通,溫雅的圖傳遞著安靜,覺得是一位心境不錯的喝茶人。了解,就這樣以無聲的方式開始。直到,外地癡迷收藏的職業攝影師朋友,不斷地向我打聽著陳吉樹,對他的關注才開始多了起來。
回想我和陳吉樹堪稱漫長的相識過程,看著眼前專注泡茶的阿牛,我明白了阿牛的不善言辭或者叫低調。
阿牛,從事設計工作十多年,從游刃有余的設計工作里抽身,是很多人不明白阿牛的地方。但阿牛想的明白,“做設計越久,越能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太多值得我們傳承和學習的東西。可是,我們似乎丟棄的太多。喝茶對我來說應該是一件可以踐行美好的事情,作為一個戀物癖患者,茶道具是糧藥啊。碰巧我又做設計,那就任性一點,或許我能琢磨出更好玩的一些東西。”阿牛不太能說清是天生,還是做設計的后天作用,他能肯定的一點就是現在打鐵一定是受喝茶的影響。
大概,茶真是有某種魔力。接觸越久越發現喝茶這件事可以有這么美好的形式,就一發不可收拾,玩物喪志后設計工作室就自然死亡了,就把大部分時間放在這上面了,心無旁騖地在家認真敲敲打打。“看我打鐵,朋友們也總是愛和我開玩笑,說阿牛你一定是嵇康的鐵桿粉,不然好好的設計師不做,學嵇康打鐵,也是醉了。”聊到這些,阿牛憨憨的笑著,“我其實就是愛瞎琢磨。”
最初,阿牛只是按著原來設計的方法論做些泡茶的工具,后來跟朋友們交流探討的多了,才慢慢覺得僅僅做一個工具是不夠的,這些工具除了要好用,有美感,更應該有趣等。阿牛說,以前做設計通常要顧慮市場客戶等因素,面對的是很多人的感受,而現在做的東西只取悅自己,如果有人喜歡,那就是有些地方產生了共鳴,就太愉快了。“所以說做了十多年的設計不能說有多‘不容忽視’的影響,有時候用純粹的設計思維反而會讓東西做出來很工業感的。”
除卻茶針、茶則和壺承這些小件,家里的茶桌和案幾,都出自阿牛之手,且極為簡單,甚至稍顯粗糙,可都有著一種古樸寧靜的氣韻。我能理解設計人對美的敏銳感知,但阿牛把這份細膩融進了他的每一個起錘和落定。審美的成功移植,是阿牛的作品能在短時間里奪人眼球的關鍵所在。
以前,很多手藝都是師徒相授。現在,很多手藝需要的是無師自通。“前期,可以憑自己尚且能稱得上優勢的敏銳博采眾家所長。可往后走下去,才是艱辛跋涉。這兩三年來,我并沒有什么創作,反而是一直重復自己做過的東西,一個茶則的形式做了三年了還在做,每個導角,每根線條好像都有更好的形式呈現,是創新太難了,就老實重做吧。”正如阿牛所言,堅持走下去就是孜孜不倦,更是千錘百煉。
粗陶的蓋碗,琉璃質槌木紋勻杯,晚清青花茶盞,阿牛手作黃楊木茶則、竹質茶針、鐵質盞托、銅質槌木紋托盤,銀質燒水壺……在阿牛并不寬敞的家里,這些琳瑯滿目的器物占滿了一整面墻。“東西好不好,一定是上手使用過才有發言權。這里的每一件,我都認認真真的用過,研究過。為什么這個勻杯斷水好,為什么這個建水形制雅,為什么這個盞托百搭,看透了別人的,自己再動手就成竹在胸了。”阿牛拿起壁龕上的器具給我們認真的講解。從阿牛的認真中,我們可以讀懂這幾年無師自通的阿牛在這上面所花的心血。從最初的簡單好玩,到現在一門心思的研究,阿牛說除了由心的喜歡,多讀多看多練,缺一不可。“我懂得很少,哪里敢好為人師,指指點點?不過是用心去體驗和踐行茶事。”
在將近兩個多小時的交談中,阿牛都沒有過多的向我們展示他的作品。“這些,其實我都覺得只是還好。”最后,應我們的要求阿牛才很不好意思的拿給我們看。說實話,阿牛的這些作品都已有模有樣,即便是最挑剔的看客和買家,也不會有太多批評的言辭。阿牛的不自信,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謙虛。
摩挲這些器具,腦海里補充著阿牛叮咣啷敲打時的場景。在一年有大半年都是夏天的福州,酷熱的天氣下,體型微胖的阿牛汗如雨下,一下一下專注地錘錘打打。或許這些器具都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可阿牛傾注的感情已能打動許多人。
這半天,阿牛泡茶,分享心得,我們安心喝茶,認真聆聽,彼此誠摯。夕陽留下阿牛最后一抹剪影的時候,我們起身告別。阿牛,憨實的形象就這樣深刻的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