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l枚茶章,是茶學與印學的交匯,于方寸之間展現了武夷巖茶的產區和品種,
這種以茶入印的形式在今天看來正是宏揚茶學的一個良好形式。
“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要好好傳承下去。”在武夷山腳下“瑤珍號”第1 2代傳人劉水興眼里,31枚老茶章是祖輩留給他最值錢的東西。
武夷山茶博會期間,機緣巧合,記者在劉氏“萬里瑤珍”茶店見到了武夷巖茶“瑤珍號”的31枚茶章。它們為“瑤珍號”第12代傳人劉水生、劉水興、劉水才三兄弟家傳,此前隱于民間,一直不為外人所知。
屋子里飄滿茶香,劉水興打開茶箱,拿出印章說道:“小時候,爺爺一直很診視它,時不時提醒家人收拾好那玩意,我便滿臉疑惑地請教他老人家,于是,有天下午,在爺爺嗆人的旱煙味里,我讀到了上個世紀一段滄桑的故事。”
劉水興介紹,這套老茶章,由“瑤珍茶廠”于清代中期所作,是目前武夷山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茶章。茶廠從旗下加工商處收回制作好的茶葉后,會蓋上“茶章”進行銷售。印章上的文字,代表不同的廠名和茶葉品種。“瑤珍號”是當地大茶商,擁有眾多名品,為武夷名茶正山小種紅茶“瑤珍號流香澗上小種”的出品方。印章上,品質優良的茶葉還附有特殊標示。
記者看到的這31枚茶章,有的是木頭制成,有的則是牛骨材質,最大的一枚,長6cm,寬3cm,最小的長寬不超過3cm,從刀法上來看較為挺利、爽快、端莊大方,沒有過多修刮,頗具娟秀清雅之風。可以說這31枚印章,是茶學與印學的交會,于方寸之間展現了武夷巖茶的產區和品種,這種以茶人印的形式在今天看來正是宏揚茶學的一個良好形式。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對茶的眷戀和敬畏,老茶章才得以到今日仍保存完好。其實,收藏茶章的劉氏家人,并非楊瑤珍的直系親屬。民國時期,“瑤珍茶廠”與集泉、泉苑、奇苑、文圃一起,同列武夷山五大茶莊,劉水興祖父劉建章從老家閩西的沙縣來到武夷山,在“瑤珍茶廠”做學徒,逐漸升為技術質量總監。
劉水興講述,抗戰時期,武夷山的許多茶企業由于水路被戰火阻斷,紛紛倒閉,“瑤珍茶廠”卻憑借雄厚的實力躲過一劫,還收購了沿線多家中小茶場。
新中國成立后,武夷山所有私營茶企都收歸國營并入崇安茶廠,1950年改為中茶福建省公司崇安試驗茶場,茶章被劉建章保管在家中。2006年,劉氏后人重新創立“萬里瑤珍”品牌。可以說,”瑤珍號”茶章繁復的名號,正是當年武夷茶市繁榮的見證。
也許,我們應該感謝茶章的保留者,正是他們憑著對茶的深深感情,才有機會讓我們感受老茶廠的百年脈動。如果沒有這樣的傳承,將不會讓人看到武夷茶文化發展的縮影。所以,多一枚老茶章做記錄,就多保留了一道歷史的痕跡,讓后代有個依循,也讓百年老店在多元的社會里,延續堅毅的生命。
“父親告誡我們,要好好保存這些茶章。茶章經過了土地革命、十年‘文革’,從未損壞丟失,只是再未拿出使用。”劉水興說,每一個老店里都有一本難能可貴的老茶經,細讀老茶人披荊斬棘的故事,可以看到祖先如何自強自立。衣是新的美,人是舊的親,有些事與物,還是老的好。讓老茶章來說故事,聽的人就像身在時光隧道,從最初的開端可以望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