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花正美,煮茶正香,姑娘緩緩來吧。”一早收到的貼心信息,憶起和豌豆姐喝茶的點點滴滴,那些每一次都不一樣的美好。這是很早就約好的茶聚,雜事纏身耽擱了許久。時間愈久,心里的期待也愈發的豐翼,對相見對飲有了更多的憧憬。
上午十時,清晨時吃過早餐的口腔味覺尚不敏感。坐穩片刻,沉心靜氣,先用一款2014年的百歲香打開口腔。一泡茶盡,口腔味覺蘇醒,且百歲香的品種特征清晰明了。再飲老鐵壺慢煮而出的陳4年百歲香茶餅,多了一份口感對比根據。
煮這茶餅,一個半小時之前便開始準備。在第一款茶結束時,壺里的茶湯剛好到適合飲用的溫度。煮過的茶湯湯色紅滟透亮,溫熱的茶湯有著紅糖水仙草蜜的香氣,無雜味異味,入口綿稠順滑,無苦澀感。第一壺的茶貪戀著一連喝了許多杯,如若不知曉這茶的品種,很難從煮過的茶湯中喝出一二。第二壺,茶湯的濃度淡了些,橙紅透亮,入口順滑,品種味顯,且滋味中多了一種類似帶著木質味的冰糖甜,無苦澀感。第三壺,茶湯湯色和滋味都淡了許多,湯色轉為橙黃色,入口清甜,回歸平和。而煮三壺后的葉底,依然鮮活。
優質的山場和制作技術,是巖茶名叢不可或缺的條件。巖茶名叢如果沒有過硬的山場和制作技術,A4年后基本已無再品飲的必要。因為在時間的滌濾下,名叢新茶為人樂道的獨特香氣和品種特征已難覓蹤跡,余下的只是作為巖茶的豐富內質,而煮飲過程中,茶的缺點和不足會被放大許多倍。
這款茶2011年制成后,自然陳化,2015年3月復焙,褪火只3個月,煮飲它時并不覺的有火味,且茶味茶香轉化極好,山場、精制和焙茶的功力可見一斑。
“為了發掘這款茶餅的最佳口感,做過很多嘗試,最后得出結論:沒有比老鐵壺煮飲更適合的。”為每泡茶找到最適合的沖瀹之道,這是豌豆姐的風格。
作為巖茶名叢,產于洋墩巖的這款百歲香,豌豆姐曾經嘗試過不同的沖泡方式:用蓋碗沖泡的方式,最宜于百歲香品種特征的表現:3克茶,用建盞浸泡,結合瑜伽腹式呼吸法品飲,感知身體和茶微妙變化;老鐵壺煮陳年百歲香茶餅,所得到的味覺體驗,刷新了關于這款茶的記憶。
相比蓋碗沖泡和建盞的浸泡,老鐵壺煮飲的陳年百歲香口感少了那份高揚的香和鮮爽的味,更醇厚內斂,開始是內藏的濃釅,收尾的寡淡亦是氣定神閑。所以,陳茶和老鐵壺,一定是最好的相遇。那些塵封在茶里的記憶,在老鐵壺足夠沸騰的熱情里盡情地釋放,一壺壺從濃釅到平和的茶湯,記錄著茶蘇醒后生命的美麗綻放。
煮飲方法:
一把優質的鐵壺或陶壺,可調節功率的電磁爐即可。
茶和水的比例建議1:75,即10克茶,750毫升的水。小火將水煮之將沸,后放入茶餅,繼續小火熬煮30分鐘左右,后熄火讓茶湯自然冷卻,30分鐘左右時飲用茶湯口感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