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
《秋夕》思往夕,秋涼無人識得寂寥傷心意。杜牧筆下的宮怨托著那把小團扇也愈發的靈動。世代千載,杜牧已不在,而寄托情思的團扇,卻依然美在我們眼前。
歷史沿革
團扇又稱宮扇、紈扇,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起源于中國,中國漢族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種類有羅扇、絹扇、綾扇、碧紗扇、蟬翼扇等。
商代,扇子出現,并不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
西漢后,扇子作取涼用。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
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三國時,諸葛亮手持羽扇的睿智形象深入人心。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
唐宋代以后流行在扇面上題字作畫。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等畫料,都進入幅不盈尺的扇面之中。
藝文扇展
李晶,“85后”團扇匠人。早期癡迷戲曲,就讀于江南大學碩研究生期間因戲曲開始逐漸熱衷于收藏各種古物,點翠、老銀、折扇以及各種小雜項。因喜收藏,早期李晶會不時收到一些老的殘破團扇,慢慢的他嘗試修復這些殘缺之物。老團扇的距離感,加之目前制作精工團扇人員的良莠不齊,又促使他慢慢琢磨制作一些新的團扇,“讓團扇進入一般人的生活”亦成為李晶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福州易薈當代茶道藝術館的“易薈‘無上清涼’藝術文人扇子展”上,我們和李晶,還有他的團扇,有著這樣一場美麗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