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著眼前這條林蔭掩映下的小小石徑,一股閑適安寧的感覺油然而生,就連夏日午后的燥熱也消退了不少。透過樹葉,稀疏的光斑落在兩扇素色的木門上。門內,便是我們今日將要造訪的對象——潘驚石以及他的一方小天地。
結廬在人境
“真是一個難得的所在!”當我隨著潘驚石踏入這個小院時,眼前所見不禁讓我發出這樣一聲贊嘆。
這是一所深得天然雅趣的宅子:右邊,是幾叢修竹遮蔽下的石板小路,小路向前,忽地一個拐彎,將路的盡頭藏在了屋后;左邊,是一個木制小屋,小屋此時四面敞開,隱隱現出一書案;中間,是一棟頗具中式風格的磚石房,透過對開的木門,依稀可見廳堂里掛著的書畫。如果沿著左邊木屋旁的涓涓細流向深處走去,沿途可見各色花草綠植星散于細流兩側,一棵棵老樹的枝椏肆意伸展,盡頭則是一個小小的池塘,池塘邊臥著一棵枝椏橫生的老梅樹,一截枯木則靜靜地臥在水流之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大約是主人也很愛這樣的美景,于是挨著墻沿放了幾張竹制的小椅子。許是常有人光顧,竹椅的顏色已然轉深,泛著溫潤的光澤。
走馬觀花將宅子游了一遍后,與潘驚石對坐于茶室。他的臉上始終有著安靜溫和的笑容,短袖襯衣自領口向下解開了二粒紐扣,透著隨性與灑脫。剎那間,我明白了,這宅子一花一草、一磚一木想來都是由他悉心打造,那踏入院中便能體會到的安靜和隨性以及那遠離城市喧囂的感覺,也許都是他內心的觀照。忽爾,就想起陶淵明的那句“心遠地自偏”。
茶中有真意
盡管帶我來拜訪前,友人早已說過潘驚石是一個十分愛茶之人。但真到了他的家中,坐下喝茶時,仍是讓我吃了一驚。各種類別、各種年份的茶,都被他不時拿出來,放到你面前。我不禁懷疑,他是否有一個哆啦A夢的百寶袋,總也無法掏空。
“我喝茶的時間也挺長的了,(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喝茶了,如今大概也有二十多年。”潘驚石說,他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喝巖茶,一開始喜歡喝水仙尤其是老叢水仙,后來也對肉桂慢慢有了興趣,如今已然涉獵了大多數茶類,不過他在家中最常喝的還是巖茶、普洱和白茶。邊說著,他邊拿起了那已經養得溫潤可人的朱泥壺,將茶湯倒入茶海中,壺嘴有時還會刻意對著茶濾沿上那只小蛙沖淋。
雖然潘驚石不曾像老茶客那般從專業角度來分辨、評論一款茶的好壞,但他有著自己的一套品評標準和對茶的認知。在潘驚石看來:“中國人素來推崇自然之美,對藝術如此,對茶亦如此。雖然是經由人手創造,但卻都追求一種宛如天成的‘美’。所以,我喝茶時喜歡細細品味,感受茶師悉心保存并集中在茶葉里的那份天然純真的氣息。”
也許,對于崇尚“天真”趣味的潘驚石來說,“喝茶”正是他感受自然的一種獨特方式。
人物名片
潘驚石,字林平,福州羅源人,出生于1963年,師從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建熙先生。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擅長傳統印鈕,精俏色石雕,尤喜兩棲爬蟲類,以“隨色賦形”而著稱。他的代表作有《石破天驚》、《與蛇共舞》、《王者風范》、《天風海濤》等。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復得返自然
說話間,潘驚石舉起茶海,將均分后剩下的茶湯,澆到了石磨茶盤中放著的兩個印紐上。“這兩個小東西,可有福氣了,我喝的茶,都會分給它們一份。你看,我把它們喂得多漂亮!”見我注意到這個動作,潘驚石笑著解釋了一句,那語氣里透出的自豪和驕傲,仿佛這兩枚印紐真是他豢養的小活物,并看著它們不斷成長。
有人說,藝術家只有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不斷取得成就。我想,或許潘驚石就是他們所說的那種人。朋友告訴我,潘驚石特別喜愛小動物、小蟲子。在家里,他養了許許多多的蟲、蛙、蛇……他每天親自照顧喂養這些小東西,并認真觀察它們的形態和性情。正是因為這樣,他的刻刀下才能誕生出那些栩栩如生的小生靈。
“這些小東西是我童年里對大自然的記憶,而大自然是最美的。”潘驚石感嘆說,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大自然更偉大的藝術家,它隨手便能創造出令人驚艷的作品。而藝術家們只能不斷地向它學習,向它貼近,卻無法超越它。
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眼前的這位,的的確確是一個赤誠之人。他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所以他在居處營造出自然野趣、飲茶時喜愛茶湯里的“天真”滋味、創作上追求生命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