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展示】
觀書有感
□[南宋]朱 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名句點睛】
這是一首極富哲理的小詩。詩人借助池塘水清是因為有活水注入這一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地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上的活躍與進步。尤其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更是借水之清澈,暗喻人要想心靈澄明,就必須時刻補充新知識、接受新思想的道理。
【模擬真題】
1.談到寫文章、做學問,必須要有生活積累,有新鮮的材料,才能進入較高的境界。因此,人們常引用朱熹《觀書有感》中的:
"。
2.《觀書有感》一詩中的理是由塘而 " " " " " " ,見 " " " 覺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3.下列對朱熹《觀書有感》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因讀書有感而寫下的說理詩。首句將書比作“方塘”、明“鑒”,新穎巧妙,蘊理深刻。
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傳神,使整個畫面形象生動,刻畫出天光云影的動態(tài)景象,令人流連忘返。
C.第三句,作者問注入“方塘”的水“渠”,何來這么多清澈的水流,實際是感嘆知識之源無窮。
D.“源頭活水”四字比喻治學要有豐富的知識源泉,要博覽群書,不斷儲備。源頭充實了,水自然源遠流長。
4.詩歌上聯(lián)寫景是怎樣具體地描繪方塘的?詩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5.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談談你對“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