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喝湯的問題上,世界各國是有共識的:法國人喝洋蔥湯;美國人喝雞面湯;德國人喝啤酒湯;英國人喝咖喱湯;俄羅斯人喝羅宋湯。中國人也鐘愛喝湯。湯在中國,不僅僅是一杯餐前的開胃酒,更是“家”的符號和親情傳遞的通道。餐桌上有了一盅老火靚湯,便有了家的味道;深夜歸家的一碗甜湯,便能消解一天的煩惱。湯,是潤澤中國生活的甘霖,因此在這樣一個略顯寒冷的冬季,為家人備上一碗養生又暖心的湯品,想必那是極好的。
湯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千百年來,中國人對飲食文化的解讀之深、關注之切、雕琢之精,全球范圍內無出其右。而在洋洋灑灑的五千年“飲食譜”里,“湯”作為一種相當典范的文化現象,是絕對繞不過去的重要一筆。
湯在飲食界中向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球美食家們向有共識:“湯是餐桌上的第一佳肴”。所謂“唱戲的腔、廚師的湯”就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在英語中,“晚餐(supper)”這個詞來自“啜飲(sup)”,意思是請坐下喝一碗湯。在美國喊一聲“湯來了”(soup"is"coming),即表示家人可坐下來用餐了。可見,湯作為餐桌上的一種核心象征,在不同的國度和民族中,都有著不可撼動的特別精神意義,而中國人對湯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更是領悟并發揮到了極致。
中國人喝湯的歷史已有2700年之久。從古至今,生活中頓頓離不開湯的供給。歷史學家考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食譜是在公元2700年前在中國發現的。這本食譜上記載有十幾道湯菜。其中有一道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鴿蛋湯”,食譜中把它稱之為“銀海掛金月”。而中國的帝王家的食譜更可算是集中國菜與中國湯之大成。據說慈禧太后有8名御廚為她做湯,她最喜歡喝的湯是“雞茸鴨舌湯”,作料是雞、鴨舌、火腿絲、鮑魚、干貝等。德齡公主在她的《瀛臺喋血記》中曾寫到“這位老佛爺一生似乎與鴨舌湯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然,湯品文化的傳承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改變,在每個國人的心中,都有一副被演繹了千百年的畫面:華燈初上,一家人在堂屋內團團圍坐,隨著主婦將最后一款主湯端上來,熱氣氤氳中,一家人其樂融融地開始進餐。家長里短的談笑間,女主人自然地為長輩和孩子添湯遞碗,那份長幼有序的幸福與恬然,便在那一碗香氣四溢的湯碗里,蒸騰四溢,溫情滿懷。
今天,在各自忙于打拼的都市里,社會各界更用“一碗湯的距離”,來重新喚起人們對于父母的關愛,希望用“湯”為紐帶,讓那種濃濃的親情之愛,重回身邊。
湯品養生""四季皆宜
湯作為我國菜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飯前喝湯,可濕潤口腔和食道,刺激口胃以增進食欲。飯后喝湯,可爽口潤喉有助于消化。中醫認為湯能健脾開胃、利咽潤喉、溫中散寒、補益強身。因此,湯可算是國人餐桌上一年四季的必備佳品。
春季
春季唱湯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來調養。
偏于氣虛的人,可多選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煲湯,如紅薯、山藥、鵪鶉蛋、雞肉、牛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等;偏于氣陰不足的人,可選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來煲湯,如胡蘿卜、豆芽、蓮藕、銀耳、蘑菇、鴨肉、兔肉、甲魚等。
夏季
夏天,酷熱天氣使人體消耗了大量體液,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一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欲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因此根據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夏天飲食也應該注意進補。
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如鴨子燉冬瓜就是夏天食補之佳品。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秋季
初秋之時,食物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人體容易受疾病的侵擾,所以此時宜進食滋補的食物。
中秋炎熱,氣候干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的食品,其次,還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癥應多食含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類營養素的食物,以養血潤燥,從而提高抗秋燥、抗病毒的能力。
晚秋季節為心肌梗死的高發病期,高血壓病人在秋冬之交時血壓往往較夏季增高,因此容易造成冠狀動脈循環障礙。此時日常飲食中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等營養素的食物,這樣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由于秋天宜收不宜散,因此秋季煲湯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等,以達到潤肺生津的效果。
冬季
現代醫學認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萬物處于封藏狀態,是一年中最適合飲食調理與進補的時期。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冬季煲湯進補應順其自然,注意養陽,以溫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同時因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等差異很大,在選擇冬季進補的方案時,應因人而異。如形體偏瘦、性情急躁、易于激動者,應以“淡補”為主,采用滋陰增液、養血生津的食材煲湯,禁用辛辣等食物;而形體豐腴、肌肉松弛者,宜采用甘溫食物,忌用寒濕、冷膩、辛涼的食物;腦力工作者,則宜多進食有益心、脾、腎三臟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蛋類、海產品、新鮮的蔬果等。
養生湯品也要接地氣兒
對于當下的餐飲業而言,轉型與創新成了眾人無法繞開的話題,小眾、懷舊、接地氣兒等不同風格的餐飲類型更是如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在這樣的市場之下,藥膳這一一直以來被定義為高大上風格的餐飲類型,在風雨飄搖中似乎更加顯得舉步維艱。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家開設在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部內,主營養生湯品的小店,卻得到了醫生患者的廣泛認可。雖然這家養生湯品店在面積上并不算大,但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湯品更包含了術后康復、補益氣血、調理三高等多種系列。
在小店老板、國家級營養師蔣勇看來,在醫院開設一家養生湯品的小店,更能直接和患者對話,解決了不清楚消費者真正所需的窘境。從經營的角度而言,這更是一個沒有淡季的行業模式,因為病人生病的時機是不可控的,帶有潛在的剛性需求。不過蔣勇的希望不僅僅只是如此,作為一名營養師,他希望在未來一天,營養師能真正和醫生坐在同一張桌上,討論患者的病情,并給與食療上的指導和幫助。
菜品推薦
鯽魚豆腐湯
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羸、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且肉質細嫩,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浮腫者,孕婦產后乳汁缺少者食用。
甲魚蟲草湯
甲魚具有雞、鹿、牛、羊、豬5種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稱。它不但味道鮮美、具有滋陰涼血、補益調中、補腎健骨、散結消痞等作用,而且是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補珍品,能夠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及調節人體的內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質量、增強嬰兒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補佳品。
板栗雞湯
中醫認為板栗能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對腎虛有良好療效,故又稱“腎之果”。而其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各種維生素,有抗高血壓、冠心病、骨質疏松和動脈硬化的功效,是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滋補佳品。
紅棗枸杞羹
枸杞子中含有14種氨基酸,并含有甜菜堿、玉蜀黃素、酸漿果紅素等特殊營養成分,使其具有不同凡響的保健功效。歷代醫家治療肝血不足、腎陰虧虛引起的視物昏化和夜盲癥,常常使用枸杞子。著名方劑“杞菊地黃丸”,就以枸杞子為主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