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布局移動金融,積極擁抱互聯網,近年來,浦發銀行以創新推動轉型,經營成效令業界矚目。繼去年推出 \"和利貸\"、“浦銀快貸”等極具互聯網特色的創新產品,近日,該行推出“spdb+”浦銀在線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用互聯網思維、理念、技術提升客戶服務能力,力爭在“客群交叉地帶”搶占市場先機
隨著5家民營銀行試點成立,民間資本紛紛涉足銀行領域,給傳統商業銀行帶來沖擊和變革的壓力。銀行業順應潮流,主動出擊,積極擁抱互聯網,創新銷售渠道和盈利模式,“轉型”成為現在進行時,并被很多銀行視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
浦發銀行是16家上市銀行中加速“觸網”升級行列的先行者之一。在銀行業整體盈利增速放緩至個位數的當下,得益于業務結構優化創新和戰略轉型,去年浦發銀行仍實現15%的雙位數盈利增長。
近日,浦發銀行推出“spdb+”浦銀在線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整合集團資源,深度融入互聯網大潮。為此,浦發銀行獲得《投資者報》第二屆最佳銀行評選之“最具創新力銀行”稱號。
打造全新“線上浦發銀行”
在“互聯網金融”概念產生之前,浦發銀行已認識到未來的金融服務形式將以移動金融為主要趨勢,積極謀求創新轉型。2010年,浦發銀行引入中國移動戰略投資者,合作發力移動金融,2012年將移動金融等電子銀行服務列為全行重點突破領域之一,在業內率先從戰略上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性和發展方向,并不斷創新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資源投入,提升自身服務能力。
本次推出的“spdb+”浦銀在線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旨在通過逐步串聯和整合浦發銀行集團內銀行、基金、信托等資源,形成集團統一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具體建設將圍繞“打造一個平臺、服務三類客群、構建三種服務模式、形成三個產品特色”展開。
“打造一個平臺”,指“spdb+”將成為浦發銀行集團整體的互聯網統一入口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圍繞集團協同化、信息驅動化、服務一體化、業務場景化、發展生態化五大發展策略,“spdb+”將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先進的技術,結合浦發銀行現有的資產管理、風險防控、渠道服務、商業品牌信譽等優勢,以信息生產、加工、消費為主線,通過線上優化整合集團內部各單元的牌照資源、客戶資源、產品資源。客戶通過“spdb+”即可一站式直達浦發銀行集團各服務單元,獲取到銀行、基金、租賃、信托等多元化、多層次的綜合金融服務。
“服務三類重點客群”,指“spdb+”是服務個人和小微客戶的互聯網生活和互聯網經營、服務公司客戶的互聯網制造和互聯網貿易、服務具有互聯網金融發展需求的同業客戶。
“構建三種服務模式”,指的是構建全程在線的客戶服務體系、構建線上線下相貫通的O2O服務、構建以跨界合作為基礎的生態化服務。
“形成三個產品特色”,指的是融入場景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貫穿企業和個人兩端的互聯網直接投融資服務、以信息為驅動的產業鏈金融服務。
浦發銀行副行長姜明生介紹,“spdb+”不是浦發銀行的某一項業務,而是對浦發銀行主動擁抱“互聯網+”大時代,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對現有經營和服務模式的全面優化和提升,為客戶提供與線下實體渠道無差異服務的全新“線上浦發銀行”。
多項互聯網金融創新實踐落地
平安證券研報分析,浦發銀行當前重心是移動互聯網和4G技術環境下的NFC支付應用,并預測,該行移動金融相關布局有望逐漸進入收獲期。
這或許是浦發銀行選擇此時推出“spdb+” 浦銀在線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的背景。
浦發銀行介紹,“spdb+”第一階段主要圍繞個人客戶需求進行了相應的服務創新和儲備,目前浦發銀行零售業務已經基本完成有針對性地改造,率先實現 “spdb+”融入。
在渠道方面,目前浦發銀行已建成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多個線上服務入口,網上銀行用戶數已接近1500萬,手機銀行用戶數超過850萬,微信銀行用戶超過650萬,直銷銀行實現7×24小時在線開戶、理財。
在產品方面,該行推出了貫穿理財、融資、支付各方面的一系列線上金融產品,包括1元起購的“普發寶”,1秒申贖回的“天添盈”理財,網絡消費貸款“浦銀點貸”,小微企業互聯網經營性貸款 “浦銀快貸”等。
在客戶服務上,在線客服已經與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遠程智能銀行線下渠道實現對接。
盡管已有多項互聯網金融創新實踐落地,但面對不斷壯大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傳統銀行“觸網”到底有多強的競爭力呢?
發力“客群交叉地帶”
7月9日,浦發銀行行長劉信義在“2015銀行業發展論壇”上提出,互聯網金融是數據驅動,傳統銀行是過程驅動,驅動模式不同使得雙方適合服務的客群存在顯著差異。但未來,傳統銀行將客戶下沉,而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目標客群將向上延伸,最終會出現“客群交叉地帶”。“在這個交叉領域里,就要比誰更能踏踏實實為客戶創造價值。”劉信義表示。
在劉信義看來,傳統銀行的優勢在于有客戶基礎、有線下布局的優勢、有風險管理的專業積淀、資本雄厚、資金成本低,如果能夠借助互聯網解決客戶獲取的問題,將展現出更強的綜合優勢。
這一論斷已被浦發銀行去年推出的小微企業互聯網經營性貸款 “浦銀快貸”證實。“浦銀快貸”是浦發銀行和銀聯、通聯支付合作推出,通過系統對接引入大數據,客戶從在線申請到獲得貸款最快只需5分鐘,最高授信金額100萬元,業務推出不久規模就達幾個億。“浦銀快貸”是典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銀行沒有新投入網點等線下成本,卻憑借資金成本、品牌及客戶基礎等獲得更大的綜合優勢。
不論“紅海”還是“藍海”,練就高超的游泳本領才能在時代變遷中“弄潮”。在深化金融改革、促進商業銀行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依托原有客戶優勢,借勢融合“互聯網+”,運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全面提升客戶服務能力的創新實踐,是銀行當前發展的方向。
面對與互聯網金融機構既互補又競爭的局面,傳統商業銀行究竟應該如何創新服務,重塑經營模式,提升核心競爭力?劉信義提出了兩個推進途徑:第一,存量業務領域積極互聯網化、集約化和智能化,把傳統的線下業務盡可能搬到線上,降低成本,提升便捷度,優化客戶體驗;第二,在與互聯網交叉滲透的領域,盡量實現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