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郊參加科舉考試,兩試進士不第,后來終于在46歲時高中進士。放榜之時正值春天,他得意揚揚,心花怒放,迎著春風策馬奔馳于鮮花爛漫的長安道上,吟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千古名句。“走馬觀花”這個成語就是從這里演變而出。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為什么這樣說呢?
“走”的甲骨文像一個人邁開大步朝前奔跑的樣子,說明這個人是個善于跑路的人。“走”的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止”(即一只大腳)或“走”(行走)而成,其結構更突出了這個人善跑的特點。小篆承金文形體而來。后來,“走”字上面的“夭”訛變為“土”。《說文解字·走部》:“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這里的“夭”是“彎曲”的意思,“止”代指人的腿。人行走時必然彎曲腿,可見“走”的本義就是“屈腿邁步向前跑”。如《韓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其中的“走”用的就是本義“跑”。如果兔不是跑,而是走,絕不會撞到樹上,也不會將頸子折斷,正是因為跑得快,才折斷頸的。
由于“走”中有“盡力奔跑”之意,所以“走”引申為“善于跑路的人”和指“供人役使和乘騎的人”,即為“仆”。“仆”是奴隸社會一種最下層的奴隸,他們像牛馬一樣供人乘騎。奴隸主騎牛嫌慢,騎馬怕危險,于是便騎人。在奴隸社會,還有一種專門供奴隸主騎坐的奴隸,為了跑得快,奴隸主騎男性奴,平時還把他們當凳子坐。為了舒服,奴隸主有時還選用女奴。古時將這種供奴隸主騎、坐的奴隸都叫“走”。
到了現代,“走”字慢慢從“奔跑”義轉變為“行走”義,而以“跑”表示“奔跑”義,體現出漢語詞匯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