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言】
所謂哲理散文,就是指以散文的形式來闡述人生哲理的文章。它所包含的內容大都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寓理于世間百態。
在閱讀哲理散文時,同學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把握哲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二、品味哲理散文中富有韻味或帶有啟發性的語言,尤其要注意文章開頭及結尾的關鍵句,因為這類句子往往就是一篇散文的“文眼”。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精神棲身于茅屋
□周國平
如果你愛讀人物傳記,你就會發現,許多優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貧困。就說說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畫家梵高吧,現在他的一幅畫已經賣到了幾千萬美元;可是,他活著時,他的一張畫連一餐飯錢也換不回,經常挨餓,一生窮困潦倒,終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歲時開槍自殺了。要論家境,他的家族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商,幾乎控制著全歐洲的美術市場。作為一名畫家,他有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畫家那樣迎合時尚以謀利,成為一個富翁,但他不屑于這么做。他說,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費在給非常愚蠢的人畫非常蹩腳的畫上面,做藝術家并不意味著賣好價錢,而是要去發現一個未被展現的新世界。確實,梵高用他的作品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萬物在陽光中按照同一節奏舞蹈的世界。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學。問題在于,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人的肉體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來卻是沒有盡頭的。溫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則是不斷膨脹的市場刺激起來的。你本來習慣于騎自行車,不覺得有什么欠缺,可是,當你看到周圍不少人開上了汽車,你就會覺得你缺汽車,有必要也買一輛。富了總可以更富,事實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遠不會滿足,不得不去掙越來越多的錢。這樣,賺錢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畫家,你哪里還顧得上真正的藝術追求;即使你是學者,你哪里還會在乎科學的良心?
所以,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為了不當物質欲望的奴隸,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得好:“自由人以茅屋為居室,奴隸才在大理石和黃金下棲身。”柏拉圖也說:“胸中有黃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黃金屋頂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話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歡關于蘇格拉底的一個傳說,這位被尊為“師中之師”的哲人在雅典市場上閑逛,看了那些琳瑯滿目的貨攤后驚嘆:“這里有多少我用不著的東西呵!”
荷蘭人斯賓諾莎是名垂史冊的大哲學家,他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寧可靠磨鏡片的收入維持最簡單的生活,謝絕了海德堡大學以不觸犯宗教為前提要他去當教授的聘請。的確,一個熱愛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質的奢華的,而一個人如果安于簡樸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學家,也相去不遠了。
(選自《智慧和信仰——周國平哲理散文》)
1.文章題目中的“精神”指代 " " " " " " " ",“茅屋”象征 " " " " " " ";中心論點是
" " " " 。
解題思路:哲理散文往往會通過一兩件生活小事來表達非常深刻的道理,因此,在做這類題目時,同學們應全力找出能揭示全文主旨和有畫龍點睛作用的“文眼”,以便能夠更好地領會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與目的。
2.文章第二段中的畫線句能否刪去,為什么?
解題思路:任何好的散文作品,作者都會在遣詞造句上多下一些功夫,只有選用鮮明、生動、具體可感的詞語來寫作,才能表達出作者真摯的思想情感。在做這類題目時,同學們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應從句意與主題的關系上入手,另一方面則應從結構上,如總領全文、承上啟下、前后照應等作用的角度進行分析。
3.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于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英國作家王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有什么東西要報關,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么也沒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才華。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
請結合以上文字和對本文的閱讀感悟,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一個人應該如何保持靈魂的高貴和精神的富有。
解題思路:這類問題并沒有明確的答案,不過,同學們在做這類題目的時候,切忌脫離生活實際,要在品味語言中體會作者思想的魅力,真正地理解生活所蘊含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