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我班選了最后一屆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優秀班干部。他們是胡玉、周晴、張詵、李翔、丁潔、蘇龍、劉月,方法是抓鬮。
為什么我會通過抓鬮來評選出這些同學呢?源于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我們一樣愛他們》。故事是這樣的:天堂小學來了一個年輕人,他要資助10名貧困學生,校長提供了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名單,但年輕人拒絕了,他要了所有貧困學生的名單,然后寫了紙條,實行抓閹。抓鬮出來的學生有的學習并不好,而且很調皮。校長不解,認為年輕人是浪費錢財,資助那些學生,根本沒有必要……年輕人搖頭,他沒告訴校長,多年前自己也是貧困生,一樣調皮,一樣被老師瞧不起,但他受到一名華僑的資助,方法也是抓閹,華僑說:“在我眼里,從來沒有一個壞孩子,我們一樣愛他們!”受到資助后,他努力學習,知識改變了他的命運。只是他能力有限,不能資助所有的貧困學生,他請求校長替自己向沒受資助的學生道歉。
看了這篇短文,我深受啟發。
我們班70多人,三年來,評選的優秀學生,或是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或是寫申請競選后產生,這樣的選舉盡管民主但重復率太高,每次總是固定的幾名學生,對其他學生而言意義不大。而且,我們評選優秀學生的標準通常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習成績,這樣很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于要求上進、品格優秀、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起不到肯定和激勵的作用。如果改變評選標準,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肯定會涌現出一批更有潛力、更優秀的學生。這樣的評選,才更有意義。
本屆最后一次選優秀學生,我也想打破常規,這個故事啟發了我。
我把三年來獲得過各類優秀獎項的學生排除掉,然后在剩余的學生名單中擬定了15名,他們本性不錯,偶爾犯錯也是小毛病,我念了這些學生的名字,告訴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是老師心中的三好學生,只是評選名額有限,只好抓鬮。征求了學生們的意見后,我寫了7個“有”,8個“無”的小紙條,班干部監督,我把這些小紙條揉成團,放到講桌上的粉筆盒里,15個學生上臺抓紙條,其他學生興奮地看著。
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優秀班干部就這樣誕生了……
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