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有一種東西,人們永遠觸不到,看不著,卻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有一種東西,人們都極力地遮掩,卻永遠擋不住它匆匆的腳步;有一種東西,人們愿用一切代價去換取,卻沒有任何一種珍寶能衡量它的價值……這便是時間了。
【思路】
1.時間有痕跡:時間一直悄悄地躲在我們的頭發里行走,忽然有一天它就在母親不經意飄落的某根白發里顯露了身影;它在奶奶的口腔里行走,奶奶的牙齒脫落得越來越多,與家人的交流也越來越少;它在老師的眼角行走,在老師的眼角不知疲倦地雕刻著花朵——魚尾紋;它還在大樹枝繁葉茂的樹干上行走,在老屋日漸變駝的脊梁上行走,在農夫日漸斑駁的農具上行走……時間的痕跡就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2.時間是“歷史的見證”:以你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事來反映國事、家事、自己的事,折射出入間的正道滄桑。
3.時間富含哲理:歷史的經驗、歷史的教訓、歷史的燦爛、歷史的苦難等無一不在訴說一個個深刻的哲理。以你的所感,去發現其中一個哲理。
4.把握時間,讓自己的人生厚重,有分量:不要因生命短暫而抱憾,要打造精彩的人生;要有憧憬未來的雄心,要不斷挑戰自我;要有勇敢面對坎坷的耐心,向認定的目的地前進。
【素材】
鵝卵石的故事
在一次“時間管理”的課上.教授往桌子上放了一個罐子.然后從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里的鵝卵石。教授用這些鵝卵石把罐子填滿之后,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是。”學生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
“真的嗎?”教授笑著問,然后又從桌子下面拿出一袋碎石子。教授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又加了一些,再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這次學生們不敢回答得太快了。最后,一位學生怯生生回答道:“也許沒滿。”
“很好!”教授稱贊了這位學生,接著他又從桌子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里。
如此反復,最后,教授正色問學生:“你們從剛才的事情中能得到什么重要的信息?”
班上一陣沉默之后,一位學生自信滿滿地回答道:“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擠一擠時間,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教授聽了點點頭,微笑著說:“答案不錯,但這并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重要信息。我想告訴各位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里,也許以后就永遠沒有機會再把它們放進去了。”感悟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時間更需要去管理,把生活和學習中的許多事情,按其重要性和緊迫性作一個合理排序,統籌安排,就能將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將時間充分、高效地利用起來。
“叫醒服務”一叫十年
每天早上七點半.張家港市楊舍鎮晨南村顧春林的家門口,鄉鄰丁士明都會準點出現,邊敲門邊扯著嗓子喊,直到屋里的人開門為止。此般場景,已經持續近10年,幾乎一天不落。
顧春林是一位68歲的獨居老人,雙目失明,身體又一直不怎么好,鄰居丁士明生怕他該起床的時候還沒起來,就堅持每天早晨去叫他起床。除了“叫醒服務”,丁士明還義務當起了“全職保姆”。丁士明記掛著顧春林的一日三餐,自家做了團子、餛飩,總少不了給顧春林送去一碗。顧春林的生活用品缺少什么,丁士明立馬幫他買好送去。遇上好天氣,丁士明就把顧春林的被褥拿出來曬曬,還時不時帶他到街上的澡堂去洗個澡。
“這么多年來,我的衣食住行全靠他照顧,他就像我的親哥哥。沒有他,真不知道我會是什么樣子。”顧春林深情地說。感悟
有的人為自己的夢想堅持努力;有的人為自己的健康堅持鍛煉;卻很少有人能為他人的方便而堅持十年如一日。這種堅持的品質,將時間賦予了感人的意義,更值得人們深思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