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分別是商朝時孤竹(國名)君的大兒子、小兒子。孤竹君未過世的時候,想傳位給小兒子叔齊做國君。后來他既死,叔齊不肯即位,認為兄為長,應該讓給哥哥伯夷就位才是。伯夷遵守父親的遺命,也不肯接受,暗暗地溜走了。叔齊見哥哥避走,也馬上逃避到外面去。孤竹國的人沒法只好擁立孤竹君第二個兒子當國君。伯夷、叔齊聽說西伯侯姬昌(文王)很敬愛老人,于是不約而同去投奔他,到了那里,文王卻已死了。他的兒子武王,拿著文王的神主,說是奉了文王的遺命去討伐商紂。伯夷、叔齊兄弟見武王父親死了,還沒有殯葬,就用兵器去打仗,不是做兒子應有的孝道,并且他攻伐的人又是商王,認為這樣做不是忠臣。于是跪在馬前,扣住武王的馬,勸止武王。武王不聽,想殺死他們。姜太公見二人很有義氣,把他們釋放了。后來武王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天下百姓也都歸附于他。但伯夷、叔齊兄弟卻認為武王的行為不正,不但不肯事奉周朝,且立志不吃周朝的東西,逃到首陽山去隱居,摘些野菜充饑。當時有人諷刺他們說:“既然不吃周朝的東西,所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領土上所長的嗎?”于是二人竟餓死在首陽山。
誠然,對于伯夷、叔齊的所作所為,歷來存有爭議??鬃拥膶W生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十分肯定地說,古代的賢人呀!子貢又問,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怨恨嗎?孔子果斷地說:“求仁得仁,又何怨?”也就是說,他們一生追求的就是一個“仁”字,而最終他們達到了“仁”的境界,如此說來,他們怎么會有怨恨呢?
在這里,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考察“仁”字的初始意義,最常見的是引用許慎《說文解字·人部》的說法:“仁,親也。從人,從二。會意字。”“二”為數(shù)之偶。偶,人偶也?!芭肌迸c“耦”同,所以段玉裁注曰:“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备鶕?jù)許慎和段玉裁的解釋,“仁”字的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文明的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之間不分貴賤,不分種族,彼此之間親密無間。“仁”的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我們的先人首先提出要建立一個讓人類充滿愛的溫情脈脈的理想社會的思想。
“仁”是我們民族倡導的美德,實現(xiàn)“仁”,即建立一個和平、民主、文明、幸福的新世界,是我們?nèi)A夏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