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稱為“親子年”的2014年“萌娃”的出鏡絕對是電視節目的收視保障,湖南衛視全新推出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一年級》接棒《爸爸去哪兒》延續了親子教育社會問題并且收獲了不俗的收視成績。這與其創新精神密不可分,本文試圖通過對電視真人秀節目《一年級》的節目藝術特征的分析探討其創新之道。
關鍵詞:《一年級》 真人秀 創新
2004年,勢必是要載入中國電視節目發展歷史的一年。全民參與的電視娛樂節目《超級女聲》的橫空出世,打破了以往電視播出內容是不關乎自己的“別人家的事”,電視觀眾的角色從一個看客轉為親身參與者,大眾傳媒真正開始滿足受眾互動需求的心理訴求,創造了電視娛樂的奇跡。至此,“真人秀”開始真正進入大眾視野。對于真人秀節目國內學者有這樣的界定:“電視真人秀作為一種電視節目,是對自愿參與者在規定情境中,為了預先給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規則所進行的競爭行為的真實記錄和藝術加工?!眥1}通過特定的藝術手法將普通人的真實一面展現在大眾面前,這里強調的“真”就是節目的參與者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并不是由演員來演繹塑造需要的角色。《超級女聲》的成功讓各大衛視看到了新的機遇繼而呈現出了“一哄而上”的局面,衛視紛紛制作播出選秀類真人秀節目,“海選”“草根”成為電視節目的關鍵詞。電視娛樂節目出現了沒有創新一直在做簡單的模仿同質化嚴重的弊病,觀眾難免產生審美疲勞。電視人開始另辟新路,相繼出現了求職類(《非你莫屬》《職來職往》)、相親類(《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益智游戲類(《一戰到底》)等等各類節目類型,2013年又掀起了“明星萌娃”的熱潮,親子教育被搬上電視熒屏引發了一陣收視狂潮。從節目類型到節目設置都無不體現著電視創作者的求新求變,真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一、創新第一步:題材
(一)真實+作秀 2013年湖南衛視推出的首檔“明星萌娃”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為日漸疲軟的電視熒屏刮來了一股溫情之風。節目通過旅途和在新的環境中以各種各樣的親子互動游戲等獨特的方式視角來展現星爸萌娃在特定環境下的特殊狀態,明星丑態百出的節目效果使得收視率一度居高不下。于是,《人生第一次》《爸爸回來了》等親子類節目相繼出現,同《爸爸去哪兒》一樣都是明星與孩子的組合,雖然孩子是主角,但是爸爸的明星光環使得節目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虛擬性”,為了節目效果星爸們會做出各種夸張、搞笑的動作、言語等來迎合觀眾、增加節目看點,這種真人和表演成分也成為電視真人秀節目的一大特點。
(二)真實+生活 湖南衛視全新打造的一檔大型原創校園紀實節目《一年級》將真人秀節目的“真”展現得淋漓盡致。據節目組介紹,《一年級》是首次進入校園,全景記錄“學童鮮師煉成記”的全新電視真人秀節目。與《爸爸去哪兒》相比,節目在題材內容上更加生活化,明星不再是節目的主角,攝像機直接對準普通的一年級新生展現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百態。“一所優秀的寄宿制小學、三十六個一年級新生、兩位愛孩子的麻辣鮮師、六十天全程實習”這個與眾不同的成長故事讓觀眾耳目一新,首次播出就力壓群雄,收視率節節攀升。校園紀實的全新視角為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開辟了新的道路,原創的節目模式使得中國電視節目不用再被扣上“舶來品”的帽子,不再做簡單重復的模仿,打造出了真正符合中國國情以及滿足社會大眾收視需求的電視真人秀節目。
二、創新第二步:主角
(一)明星從“紅花”到“綠葉”的轉變 《爸爸去哪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幾位擁有超人氣的“星爸”,明星作為一個大眾娛樂的符號,其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明星如何帶孩子、與孩子相處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無論是第一季的“新晉男神”張亮還是第二季中的居家“必備單品”黃磊,每個明星爸爸都是節目的一大看點,吸引了大批粉絲的追逐。不同于《爸爸去哪兒》所打的“明星牌”,《一年級》的主角是七位個性不同的普通孩子,在節目中,孩子才是絕對的主角,由“王子型”:西蒙子、“鬼精靈”:馬皓軒、“小暖男”:陳思成、“愛哭鬼”:李昊煜、“萌妹”:王梓璇、“女漢子”:陸煜琳以及“灰姑娘”:安淇爾這七位不同個性的“萌童”參與拍攝,記錄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態。與之前的親子類節目不同的是,節目內容所要表現的重點不再是明星,而是更加接近大眾生活的真正普通的人。兩位“明星鮮師”的加入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為的只是贏得相應的社會關注度。明星的這種角色的轉變,表現出了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敢于創新和勇于挑戰。
(二)主持人角色的淡化 在節目設置上也同樣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主持人的淡化、隱藏使得真人秀節目表現得更加真實,節目中沒有設置類似《爸爸去哪兒》中“村長”的角色,而是選擇用“明星鮮師”畫外音的方式來對節目的每個單元進行銜接、轉場,觀眾好像在聽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孩子成長的故事。
三、創新第三步:主題
湖南衛視在年底打出《一年級》這張王牌,是對《爸爸去哪兒》溫情主題的延續,也是對孩童教育這一主題的持續關注。一檔好的電視節目,不在于節目本身是以什么樣的形態呈現的,更重要的是在節目背后隱藏的深刻含義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引發了社會一個什么樣的思考。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藝術創作的完結并不是創作者行為活動的終止,而是接受者接受的完成時,藝術作品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需要通過接受者的接受和再創造才能實現。阿諾德·豪賽爾(Aronld Hauser)說:“從社會學角度看,無人閱讀的書是不能算存在的,不予演奏或無人聽的音樂不能算音樂,僅僅是一些音符而已。藝術并不具有作為夢幻或純粹獨白的本體性質。一件印刷文本只有被人閱讀的時候才會獲得美學價值,倘若無人問津,那只是一組文字而已?!眥2}電視節目也是如此,觀眾只有參與其中或親身或通過感知節目中的藝術形象來滿足自身情感訴求,才能完成節目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過程,受眾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很微妙的心理狀態,即參與心理?!兑荒昙墶分凶钔怀龅牡湫汀敖巧本褪恰肮砭`”馬皓軒,在第一期節目中為了能夠讓剛剛來到湘郡未來實驗學校的學童們盡快熟悉學校的環境,開學第一個任務就是尋找“寶藏”,這個過程中馬皓軒的表現真是“萌倒眾生”,“我一定要找到寶藏,這是交給我的任務”,馬皓軒的責任心、堅持的品質在鏡頭面前展露無遺。觀眾或許看到自己或許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表現個體的同時映射群體,不僅是對孩子,對大人也同樣起著教育鞭策的作用,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節目中,感受節目所傳遞出的正能量;然而,這個堅持的小家伙卻也有很多的成長問題,這個在一歲零六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換過六個保姆的霸道少年,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想要擔當領導者的渴望、沒有受到老師的關注都讓他以一種負面的情緒宣泄出來,這樣一個全方位的馬皓軒讓觀眾不禁回憶起自己懵懵懂懂的童年時光。每個人都有童年,馬皓軒和他的小朋友的表現或多或少都會跟自己的童年有重合的地方,會不由自主地在其中找到小時候的那個自己,與節目中的小主人公產生共鳴以達到無意識的情感宣泄。其實,每個成年人心中都有一個“馬皓軒”,只是孩子的世界需要直接的表達,而成人則選擇了將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
傳播學中著名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也很好地證明了上述提到受眾的產生的參與心理所達到的情感宣泄,該理論認為,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體,他們基于某種心理需求的驅動來接觸媒介和信息,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逐步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滿足。{3}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滿足了自己的心理訴求,不單是參與心理,還有好奇偷窺心理。為了保證節目的真實性,制作方采取固定機位的方法進行記錄還原,這就意味著孩子們的狀態是無人干擾的原生態的表達,真實的畫面大大地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家長們會想看到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學習情況,而孩子們的狀態也代表了同他們一樣的小朋友的狀態,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偷窺心理。明星,作為大眾關注的焦點,陳學冬和宋佳兩位優秀的演員在節目中也展現了真性情,除了在戲中,觀眾不會看到他們因為孩子們的不聽話而開啟“一天哭八遍”的模式,在《一年級》里,他們不是光鮮亮麗的明星,他們只是兩個普通的老師,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忙碌奔波的老師。《一年級》向觀眾展現了一群真性情的孩子和老師在教育路上的艱辛與不易。
此外,為了還原真實生活的本來面貌,最大限度地降低拍攝過程對真實校園生活的干擾和影響,節目攝制組采用了全程封閉拍攝的模式,在學校教室、宿舍和學生家中安置了總共一百一十多個固定攝像機,全天二十四小時不停機,另外還有十五臺跟拍攝像機連續十幾個小時跟拍,為的就是“全方位、無死角”捕捉記錄孩子們的真實生活狀態。像這樣大規模地使用固定攝像機,在國內真人秀節目中還屬先例。電視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節目所能呈現的花樣也越來越多,可以憑借著生動活潑的字幕元素以及幽默獨特的后期剪輯,讓觀眾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里享受節目帶來的視聽快感。
注釋:
{1} 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豪塞爾:《藝術社會學》,居延安譯,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頁。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 者:任梓茹,山西大學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專業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