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寒山,這位個性獨特的中國詩人在美國受到青睞,有著奇特的“命運”。寒山詩由于過于通俗直白,故不被中國傳統詩歌理念所接受。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青年文學愛好者中卻掀起了一股寒山熱,其詩受到了大量的譯介,究其原因是受到當時美國意識形態的影響,即“垮掉的一代”的處世哲學的影響。
關鍵詞:意識形態 譯介 寒山
一、引言
中國唐代詩人寒山,極富神話色彩,總的來說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被忽視的,甚至一度受到冷落,其詩直到20世紀才被世人逐漸接受并廣泛流傳。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20世紀的寒山詩果然重新復活。寒山詩在20世紀受到了中國及西方眾多讀者、研究者的關注。文學及文化的全球化作為一個重要話題,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像寒山一樣那些在中國文學史上也能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關注研究的詩人亦引起學者們的重視。寒山詩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被傳入美國,受到被稱為美國“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追捧,并尊為偶像。在寒山詩歌被翻譯成英語及其他語種后,眾多的讀者開始關注并接受他。因此在西方,他贏得了比在中國更高的聲譽。究其原因,主要是意識形態對其譯介的影響。
二、寒山詩歌簡介
寒山生卒年均不可考,但有學者對其生平做出了推斷。“嚴振非在《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后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于天臺山寒巖”,于是開始了隱居的生活,成為隱士。這當然對其后來的詩歌傾向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寒山詩的研究學界呈現多元化勢態。對于寒山詩歌內容以及所表現的生活,研究者們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
錢學烈在《寒山子與寒山詩》中,將寒山詩歌分為佛家詩、隱逸詩、自敘詩、道家詩和風俗詩等,同時對各類詩歌分別作了較詳盡的說明和闡釋。李振杰在《寒山和他的詩》中進行了如下的分類:有的直接宣傳佛理;有的是在描寫和吟誦山林生活;有的詩歌諷刺和嘲弄了戰亂時期社會倫理崩潰狀況下社會中的丑惡現象;還有的是對個人生活及身世的記述。有的學者則重視寒山詩歌中宗教思想的研究,以及還有其他眾多的分類法。探究寒山詩歌內容,可以進一步認識其詩歌的價值,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詩歌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的基本面貌。寒山子的詩歌“有相當多的作品觸及現實生活,大談人生問題,從農業生產、社會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幾乎觸及了農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部分詩歌不僅在綺靡軟媚的初唐詩風籠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愛,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蕩的時代里,也掩蓋不了它的蓬勃生機和樸爽之美”。寒山詩歌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反映社會現實等各方面而表現出來的。總的說來,寒山詩歌所揭示的大部分是禪宗,追求佛教的理想精神。
三、意識形態對翻譯實踐的操縱
法國革命時代的法國哲學家A.L.C.德斯特.圖.特拉西是最早使用“意識形態”一詞的,這與那些解釋性理論、體系或哲學是有區別的,用來表示他所指稱的“觀念科學”。而《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對意識形態做了如下概括:“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于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的看法和見解、哲學、政治、藝術、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階級性,也叫觀念形態。”一般來講,人們從廣義和狹義上來區分“意識形態”一詞的使用。廣義可表示任何一種注重實踐的理論,或者根據一種觀念系統從事政治的企圖;“狹義則具有五個特點:1.它包含一種關于人類經驗和外部世界的解釋性的綜合理論;2.它以概括、抽象的措辭提出一種社會政治組織的綱領;3.它認定實現這個綱領需要斗爭;4.它不僅要說服,而且要吸收忠實的信徒,還要求人們承擔義務;5.它面向廣大群眾,但往往對知識分子授予某種特殊的領導任務”。
其實,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很早就關注到了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并引起重視。上世紀90年代,美國翻譯學家勒費維爾寫了一本書,題為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他在書中系統地描述了操控翻譯過程的兩大因素(即意識形態和詩
學)。意識形態是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的產物。人類在出現社會,產生文化的同時也就產生了意識形態。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行為,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翻譯者在將一個包含在異域文化話語里的觀念引入到本土文化時,必然首先從自身價值觀出發對這來自異域文化的價值觀做出判斷,然后再決定譯介的相關策略。在翻譯行為中,意識形態除了會對語言和概念層面進行操縱之外,還影響對原文的選擇,并且能夠左右譯本的流行。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翻譯要遷就社會倫理,并且要符合譯語讀者的接受和審美習慣。
四、意識形態在寒山詩歌譯介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上世紀的50年代,美國正盛行禪宗,寒山詩歌便被引入到美國。禪,原意“靜慮”,就是用靜坐思維的方法以期徹悟自心,是純粹東方式的佛學。自“疑情”始,大徹有大悟,小徹有小悟,不徹則不悟,這便是禪的境界。總之,禪是精神上的無著境界,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心靈與存在的統一、天與人的統一。這就是禪的精神所在,也是寒山的精神本質。將禪的精神應用到人事上,便成了追逐自由、不受人約束、獨立不群、張揚個性的英雄與圣者。從這個意義上,寒山及其詩歌得到了當時美國“垮掉的一代”的贊賞與認同。“垮掉的一代”信奉原始主義,希望從社會控制中來釋放自我,去重新獲得自我的最初的本真;信奉“只要太陽容你,我也容你”“只爭朝夕,及時行樂”的處世哲學。寒山詩歌的精神恰恰滿足了“垮掉的一代”的心理需求,“寒山熱”在美國發生便不足為奇。
英美最早譯寒山詩歌的是韋利。而且當時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東亞系的學生斯奈德,在其導師的幫助下,譯出寒山詩二十四首,刊于1958年“垮掉派”運動的刊物《常青刊論》(Evergreen Review)。斯奈德的譯文并不十分忠實于原文,但流暢簡樸,風格獨特,很得寒山詩神韻,立即在美國青年文學愛好者中掀起了寒山熱。為什么斯奈德偏偏挑了寒山詩呢?當中國人聽說寒山成了垮掉一代的詩圣而在美國大行其道時,不禁對美國人東方熱中似乎淺薄的一面啞然失笑。但仔細研究一下,可以看出斯奈德的選擇自有其道理。“寒山詩如禪宗偈語般簡明,不用復雜的典故或象征,類近垮掉派所服膺的‘開放詩’宗旨;寒山追求佛教的理想精神,隱于山林,唾棄‘文明社會’,更可以作為垮掉派的代言人。”即寒山子與“垮掉的一代”在精神上是相似的,都傾向于原始主義,即把自身從社會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恢復原初本性,在禪坐中直見性命。正如以下詩句所表達的境界:“一自遁寒山,養命餐山果。平生何所憂,此世隨緣過。日月如逝川,光陰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暢巖中坐。”
寒山詩中所表現的詩人身處寒巖而心境平靜泰然,為“垮掉派”的探索提供了一條通向靈魂絕對自由的道路,契合了“垮掉的一代”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向往。的確,寒山在人間的形象,也滿足了“垮掉的一代”對大眾英雄、追求自由的渴望。
在整個20世紀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寒山詩受到越來越廣大讀者的喜愛,對其人其詩的研究愈來愈呈現出多角度、多層面的狀況。寒山,這位神秘的隱者,以其獨特的詩人氣質及詩歌魅力敲開了中西方讀者的心扉,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結果。
五、結語
總的說來,寒山之所以于上世紀50年代在美國深受歡迎,其詩歌也被大量地譯介,主要是其人獨特的形象與詩歌內容正好都符合當時美國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心態與行為,這種意識形態決定了他們選擇寒山的詩歌進行譯介,來迎合他們的主流意識,從心靈上尋求一種解脫之路。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意識形態決定對原文的選擇并左右譯本的流行。也因此,隨著“垮掉的一代”成為歷史,寒山研究也隨之衰落。
參考文獻:
[1]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480/8221969.htmfr=aladdin.
[2] 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對翻譯實踐的操縱[J].中國翻譯,2003(5):16.
[3] 王友貴.意識形態與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J].中國翻譯,2003(5):12.
[4] 趙毅衡.詩神遠游——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