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牡丹亭》《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是誕生于16世紀末的巨著,一個代表了中國明代戲劇的高峰,一個代表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高峰;但兩部作品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本文通過對兩部作品的主題、藝術手法、創作背景、作家思想等方面的闡釋來探究其結局不同的原因。
關鍵詞:湯顯祖 莎士比亞 創作背景 作家思想
一、似曾相識燕歸來
1.戲劇史上的雙子星 日本學者青山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將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并稱為東西方交相輝映的兩顆明星,作為世界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在16世紀末,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分別在地球的東、西半球創作出引領各自國家戲劇高峰的作品。《牡丹亭》創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由湯顯祖在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基礎上改寫而成。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于1597年第一次出版,并被認為寫于1591年到1595年之間,改編自意大利民間故事。
2.天下至情之人 湯顯祖給予《牡丹亭》很高的評價,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講述了太守之女杜麗娘因夢結緣書生柳夢梅、夢醒后相思成疾、去世后三年追夢、柳夢梅掘墳復生、夢梅金榜題名皇上賜婚二人的夢幻愛情故事,展現了杜麗娘為追求愛情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至情精神。湯顯祖認為,“世總為情,情生詩歌”,“性無善無惡,情有之。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戲有極善極惡”。《牡丹亭》自是一曲人間至情。
1959年,田漢去江西臨川拜訪“湯家玉茗堂碑”時賦詩:“杜麗何如朱麗葉,情深真已到梅根。何當麗句鎖池館,不讓莎翁在故村。”其實,朱麗葉的至情與杜麗娘不相上下。《羅密歐與朱麗葉》講述了蒙太古家族的兒子羅密歐失戀后在其朋友的陪伴下參加了仇家凱普萊家族舉辦的假面舞會,并在這場舞會中與凱普萊家族的女兒朱麗葉一見鐘情,倆人在花園表白后私訂終身教堂結親,羅密歐誤殺朱麗葉表哥被流放,凱普萊家族將朱麗葉許配他人,朱麗葉假死,羅密歐信以為真喝毒,朱麗葉醒后殉情,兩大家族化解仇恨的悲劇愛情故事。
杜麗娘與朱麗葉分別代表了東西方至情女性的典型形象。
3.對個性解放的共同渴求 《牡丹亭》創作于明代后期,當時封建帝制發展達到頂端,商業經濟日益增長,市民階層不斷壯大,東南沿海地區更是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同時,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是思想意識方面的發展,人們對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呼聲越來越大。湯顯祖受到王學左派的影響,同時又與李贄等人結交,追求個性解放自由的思想在《牡丹亭》中得到了深刻體現,《牡丹亭》實現了以“情”反“理”,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沖擊。
《羅密歐與朱麗葉》創作于16世紀的英國,當時的英國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而且正處于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盛行一時,莎士比亞更是英國人文主義的先驅,他在《哈姆萊特》中肯定了人的價值,而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更是反對中世紀封建思想、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代表之作。
二、微雨燕雙飛
湯顯祖、莎士比亞是生活在同一時代、思想觀念有共鳴點的人,但二者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通過《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結局的安排可見一斑。
1.愛情追求的不同 雖然兩個劇本都有共同的主題——愛情,但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還是采用了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湯顯祖在《牡丹亭》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至情說”,它充分說明了湯顯祖對待愛情的觀點,這一觀點突出了愛情的“威力”,杜麗娘在“游園驚夢”后繼而尋夢,直至去世后的三年以鬼魂的形式出現在柳夢梅身邊,這些都是這一說法的生動體現,甚至后來麗娘死而復生,其實都是憑借了愛情的“神力”。莎士比亞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局安排卻是:羅密歐誤以為朱麗葉已死而殉情、朱麗葉醒后自盡;如果沒有這其中的誤會,倆人還是有結成眷屬的可能。莎士比亞側重強調的是為愛獻身的精神,他通過誤會的安排、悲劇的發生表現羅密歐與朱麗葉倆人之間超越生死的愛情。
因此,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各自的愛情觀。倆人都是極其浪漫之人,對待愛情也有各自不同的觀點:前者強調了愛情“起死回生”的“神力”,側重的是愛情對人的影響;后者突出了愛情可以跨越生死的至高境界,表現了愛情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是對愛情的肯定和贊美。
2.藝術手法的不同 《牡丹亭》在藝術手法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夢幻”的形式安排了杜、柳倆人的愛情故事,所以使得整篇作品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譬如文中經典的第十出《驚夢》、第十二出《尋夢》都是夢幻浪漫之典型,更何況第三十五出的《回生》,它是全劇的一個大高潮:從柳夢梅撬開麗娘的棺槨到杜麗娘一句“只那個是柳郎”。曹雪芹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牡丹亭》的創作是基于作者的藝術虛構跟夸張,即便看官們知道這些是“假”的,但還是把它當作“真”的;這是感性層面的“真”、是藝術表現上的“真”、更是帶有唯心主義色彩的“真”,但這些“虛幻”的“真”卻讓這部作品更加的出彩。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藝術手法上更多的是遵從戲劇情節發展的規律,與《牡丹亭》比較更富于現實性。《羅密歐與朱麗葉》僅有五幕,但情節的發展卻是一波三折,最典型的情節突轉要屬第四幕到第五幕的轉變:神父勞倫斯幫朱麗葉想出了“假死”的主意,同時讓人送信給羅密歐,但是由于送信人的耽擱導致羅密歐不知朱麗葉假死的事實,羅密歐在殺死帕里斯后服毒自盡,導致朱麗葉醒來后看到的是死去的羅密歐。莎士比亞通過時間差的安排,很好地催進了劇情的發展。同時,按照現實性的寫法,沒有利用精靈、仙女之類的超自然手法來組織劇本,這一點明顯不同于《牡丹亭》,但這也絲毫不影響其浪漫主義的色彩。
3.戲劇體裁的不同 戲劇從體裁上可以劃分為:
喜劇、悲劇、正劇(悲喜劇)。《牡丹亭》結局可以說是中國式的大團圓:柳夢梅高中狀元,有情人終成眷屬,從這一角度來看,它屬于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經常被人們誤認為悲劇,但其實它屬于正劇,又稱為悲喜劇。
三、成全還是毀滅
莎士比亞在其著作《哈姆萊特》中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一問題同樣也適于《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比較。湯顯祖安排了杜麗娘與柳夢梅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莎士比亞則讓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前者可理解為“成全”,后者可理解為“毀滅”。所以說:“成全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二者并沒有哪個更“高貴”之說,因為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只能說這兩部戲劇各有千秋。下面從兩方面分析二者結局不同的原因:
1.文化背景的不同 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得出湯顯祖受到王學左派與李贄等的影響,有追求個性解放、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渴求,但這些并不能否認儒家思想、封建禮教對他的影響。從《牡丹亭》最后結局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來,杜麗娘還魂后被父親杜寶關在房間里,而柳夢梅因撬開麗娘棺槨而入獄;緊接著是柳夢梅高中狀元出獄,皇上在大殿之上聽了杜麗娘解釋后,賜婚于倆人,在最大的封建權力——皇權的承認下,倆人才結為夫婦。這樣的結局不能不說是受到了封建禮教的影響。
16世紀的英國,是較晚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國家,當時人文主義盛行,人文主義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高揚主體意識、追求個體解放和婚姻自由、反對中世紀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學,莎士比亞的作品更是極富人文主義的色彩。《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局是羅密歐和朱麗葉的雙雙殉情化解了凱普萊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的仇恨,這一點很符合人文主義追求“博愛”的思想,表現了愛對恨的化解和征服。
2.經濟基礎的不同 16世紀末的中國處于明代,
雖然出現了最早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但只是在零星的沿海地區,封建的農業經濟仍是主導。與此同時,商業經濟也有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這些都刺激了世俗文學的發展,《牡丹亭》里大膽追求愛情、婚姻自由的杜麗娘形象就是廣大市民內心呼聲的集中體現。然而,16世紀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初步發展,封建經濟瓦解殆盡。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也就不難理解湯顯祖有其思想局限的原因了。
參考文獻:
[1] 湯顯祖.牡丹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劉松來,樂幀益.《牡丹亭》“至情”主題的歷史文化淵源
[J].文藝研究,2007(3).
[6] 李偉民.在社會與命運中毀滅的美與愛——談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