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晨曦的大運河畔,彤彤紅日,浮水而起,柳眉映水,翩翩起舞。位于北京市東部的通州區,如若東升而起的太陽,在這里處處都能感覺到城市帶給人的活力和生機。地鐵八通線、6號線以及京津、京哈等高速公路直通北京市區,讓這座崛起的新城與北京市區融為一體。在通州,可以看見北京最繁忙的早晨。據了解,目前在通州常駐的人口達到138.1萬人左右,僅地鐵線每天早高峰就有11萬人次,稠密的人口對于交通的壓力可想而知。
為緩解交通壓力,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實現綠色低碳出行,解決“市民一公里出行”難題,按照北京市統一部署,通州區2013年啟動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建設項目,組建了北京綠色公共自行車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運行不到兩年,1萬輛公共自行車、320個租賃點,一輛輛綠色公共自行車已經融入了通州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常用的交通工具。綠色公共自行車在通州落了地,而且利用率很高。
科學建設 有效運營
接受我們采訪的服務中心負責人郭峰談到,“兩三年前,綠色自行車沒有投入使用以前,黑車黑摩的黑三輪 ‘大行其道’,混亂的交通令人們產生‘通州不通’的厭倦,黑車與霧霾一樣令人心堵。怎樣改變這一令人鬧心的現狀,憂和怨是沒有作用的。隨著通州區的綠色公共自行車慢慢被市民認可,騎行人數越來越多,綠色自行車不僅解決了“市民一公里出行”的難題,同樣對于制約黑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正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黑車少了,綠色多了,空氣質量也好了。
郭峰還告訴記者:“通州區目前有綠色公共自行車1萬輛,320個站點分布在城區及各鄉鎮、旅游景點,是目前北京市已建成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11個區中設置站點最多的。”通州區公共自行車有以下特點:
首先,通州區綠色公共自行車租賃采用“免費加低費”的運營模式:租賃第1小時內免費,超過1小時以上,每小時收費1元,租賃一天最高收費10元。辦理公共自行車借車卡采用實名制,辦卡時收取340元,就可以到鄰近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取車出行。
第二,通州區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有著鮮明的區域特點,使用率高,潮汐性尤為突出,早晚高峰使用率達75%,騎行距離約為2—5公里。地鐵周邊站點車樁日使用率較高,一般達到8—15次。地鐵周邊3公里范圍以內站點車樁日使用率也能達到5—10次;居住區和辦公區站點車樁日使用率在4次以上。
第三,通州區交通狀況適合騎行。記者發現,通州區主要大街主輔分明,交通沒有市區那么擁堵,抬頭望去,時不時會有騎著艷麗綠色自行車的市民穿梭而過,特別是上班早高峰,騎綠色自行車的市民就更為集中。同時,綠色公共自行車也起到了補充公共交通工具的重要一環。
那么,通州區又是如何科學建設,有效運營的呢?
首先,站點建設服務從市民需求出發,綠色自行車已實現村村通。下一步,站點的車棚建設要與城市景觀建設結合起來,讓自行車站點成為城鄉景觀的一部分,既便民,又美觀。
第二,信息化管理平臺保障科學調度。服務中心有員工123人,23輛調運車。記者在調度中心指揮平臺里看到,所有的信息一目了然,車輛數高于80%或低于20%,信息平臺都會報警。這些信息全部安裝在自行車存放樁上,取車還車刷卡立即反映在信息中心里。不僅在調度中心,每個站點也有這樣的聯網信息。有了調度中心的實時監控,各站點的公共自行車得以及時調配。
第三,劃片巡查,及時保潔。每天早晨6點開通各站點,晚上10點關閉,24小時全天候可以還車。服務中心的巡查員負責各站點巡查與保潔,每位巡查員大概負責3-4個站點的巡查與400輛公共自行車的保潔,每天要行走100公里以上。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工作人員的勞動場景,我們無法體會他們的辛勞。

求解供需矛盾
從陌生到熟悉,從排斥到喜歡,公共自行車運行一年多的時間,人們越來越青睞這種出行方式,辦卡量也遠遠超出了計劃數量,綠色自行車發展的速度遠遠滿足不了市民需求,騎行人數的增加和自行車有限的數量成了無法回避的矛盾。市民排隊辦卡,出現了凌晨排隊,辦卡隊伍長達五六十米,綠色自行車出現了“一卡難求”的現象。暫停辦卡、限制辦卡等措施,引起了許多市民的不滿,許多人問,“為什么不能敞開辦卡呢?”
服務中心做過計算,整個通州區,車和卡的比例不能超過1∶7的上限,租車卡按照站點設置和車輛數量的增加,有比例投放社會。“現在出現的供需矛盾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做過調研,每天進市里乘坐城鐵八通線的人數就有11萬人次左右,如果再加上乘坐公交車、M6號線的人,那將會更多,這些進京的乘客大部分都有騎車需求,對于這么龐大的需求市場,如果不限制,每天的辦卡量可能會達到五六百張,一個月就會新增1萬多張,越往后需求量越大,這樣必定會產生卡多車少現象,辦了卡之后沒車可騎或者還不上車等情況發生,又會引發新的矛盾。”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剛告訴記者。
如何求解供需矛盾?郭峰的想法很務實:“加大站點建設。預計在‘十三五’期間,通州區綠色自行車將達到2.5萬輛的建設規模。”隨著大量站點的設置和自行車的投入使用,同時隨著通州區地鐵網絡密度增加和公交線路的增添,綠色自行車將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融為一體,供需矛盾將會得到有效改善。
綠動傳遞正能量
就在大家感覺綠色自行車步入正常軌道、順利推進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2014年入夏的一個炎熱的中午,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接到了一個電話,新華街道吉祥苑小區的一個居民反映說有人惡意破壞綠色自行車。于是工作人員立即趕到吉祥園小區公共自行車站點,他們發現,自行車內胎外胎全部被利器刺穿,露出兩三厘米長的口子,有的車鋼圈都被剪壞,被損壞的自行車共計12輛,完全屬于人為惡意破壞。為此,服務中心決定,今后逐步在偏遠站點安裝攝像頭,監控自行車及設施的安全,同時加大日常宣傳工作,確保綠色自行車正常運行。
綠色公共自行車被損壞的事情,不僅僅讓工作人員著急,同時還牽動著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心,他叫孫敬祿,幾年前退休在家,當他聽說公共自行車遭惡意損壞的事情后,非常氣憤。他覺得綠色公共自行車是為人民群眾辦的好事,于是,這位老共產黨員買了工具,在他家臨近的站點檢查車輛,義務維修自行車。孫大爺說:“這么好的事情還有人給破壞,真讓人痛心,我沒有辦法阻止這些人做壞事,但是,我想用我的行動證明我的態度,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想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義務修理被破壞的自行車,只要有時間我就出來義務為大家修車。”
一個人的行為往往會放射出許多正能量,老人的行為感染了中倉街道小園社區的孩子們,他們在社區團委組織下,從家里拿上破舊雨傘,然后一針一線地縫制座套和把套,既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又為綠色自行車騎行作出了貢獻。一位叫姚詩琪的小朋友說:“我們利用廢舊雨傘做車座套,也算是廢物利用,既環保又節省資源。我們去套車座正趕上下雨,將車座套套在上面,市民騎車非常方便,而且五顏六色的車座套看起來非常漂亮。”
綠色涌動,靚麗通州。如果說一道道流動的綠色是靚麗的景觀,那么,文明傳遞的正能量則是最美的風景。
專家點評
辛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看到“綠動通州”這個題目,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州名字的來歷。在金代時設州,是運河北端的終點,取“運河漕運通暢周濟”之意,漕運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通州就是通達之州,是暢通的地方。綠動通州不僅意味著行路暢達,而且是以綠色、健康的方式通達。綠動既是一種出行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綠動既是一種出行理念,也是一種健康理念;綠動既是一種出行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綠動改變著出行環境,也改變著人們對于自然的觀念,使人們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密切。
(攝影:龔林杰)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