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諾德通過描寫漂泊在海斯湖上的小船,突出了“孤獨”主題的文化內涵。在傳統信仰衰落的英國維多利亞社會,詩人真正感受到了心靈的孤獨和焦慮。但是詩人超越了個人層面,開始反思和批判工業文明帶來的社會問題。這首早期創作的詩歌已經蘊含著阿諾德文化思想的一些核心概念。《海斯湖的小船》稱得上是阿諾德文化思想發展的起點。
關鍵詞:馬修·阿諾德《海斯湖的小船》孤獨文化焦慮
《海斯湖的小船》(Hayswater Boat,1843—1845)是英國維多利亞詩人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早期創作的詩歌之一,收錄在詩集《〈迷途的狂歡者〉及其他》(The Strayed Reveller and Other Poems,1849)。當時阿諾德才二十出頭,剛開始從事詩歌創作。他早期的作品,往往被認為是不成熟之作,故而不為讀者和研究人員所重視。《海斯湖的小船》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學者都極少論及這首詩。目前已有的少量研究是艾倫·羅泊(Alan Roper)(1969)完成的。羅泊從自然景觀描寫的角度對該詩做過研究。他曾經親自到海斯湖邊去體驗湖光山色。談到體會時,羅泊說:“站在湖邊,就能欣賞到阿諾德在詩中所描寫的(靜謐空曠的)景色,領略到詩人的那種(孤獨的)感受?!雹倌敲?,詩人是如何描寫他的所見、所感和所思的?
海(耶)斯湖位于英格蘭北部的湖區,是湖區山谷中的一個小湖(tarn),人跡罕至,四周寂靜無聲。19世紀的湖區是英國著名的思想中心,威廉·華茲華斯、托馬斯·德·昆西、拉格比學校的校長托馬斯·阿諾德(按:馬修·阿諾德的父親,著名教育家)等都比鄰而居。阿諾德一家住在湖區時,常常串門,或去野外散步、旅游。《海斯湖的小船》記錄了詩人這樣一次遠足的感與思。在詩歌的開頭兩節,詩人使用常用的寫景手法,描寫了高地湖泊———海斯湖———的景色,為孤獨的“小船”意象做好了鋪墊:“凄涼而荒野的山谷。/深色的湖水躁動不安:/像逃學孩童般形影孤單,/在樹林中,漂泊著一條孤獨的小船。”②
在短短四行詩中,詩人使用了“凄涼”“荒野”“深色的”“躁動不安”“逃學的孩童”“形影孤單”和“漂泊”等詞語,竭力營造并渲染了一種陰郁、孤獨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孤獨的“小船”意象已經被烘托而出。
詩的第2節寫得更為精彩。詩人站在湖邊向下面的山谷望去,只見湖水沿著山谷奔騰而下,發出巨大的聲響,回蕩在寂靜的山谷中:“湖的前方,靜靜臥著一條山谷,/遠遠的,山谷中激流奔騰:/面前巨大的巖石聳立突兀,/巖面上滿是藍色和灰色的花紋;”③
可是,除了山谷和巖石,滿眼望去只有“深色的湖水”和那“漂泊的小船”,尤其是那條小船,孤零零地漂泊在湖面上,“離岸僅一路德(rood)”(大約6、7碼的距離)。詩人在此運用了反襯的手法。山谷中那奔騰的湖水愈加渲染了小湖的寂靜,而“平靜的山間天池的肅靜”④更進一步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獨感。這頗似中國古詩的意境: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緊接著,詩的第3、4節轉入了主題。詩人發揮了自己杰出的想象力。從湖岸邊堆積的泥沙和樹枝,詩人想象到昨夜可能的暴風雨:“昨夜風起,煞是猛烈;/灰暗的湖面,依然漣漪陣陣?!雹?/p>
大風和暴雨從湖泊上游的山谷和兩條小溪中,帶來了泥沙碎石、枯枝殘葉,堆積在湖岸邊。可是,在經歷了昨夜的暴風雨之后,小船依然飄蕩在湖面上,離岸十余步,在空曠的湖面上顯得形影孤單。隨后,詩人再次提到小船離岸的距離:小船漂泊在油油的水草中“離岸一路德”。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免有些感傷:離岸的小船,即使在大風大浪的吹送下,仍然沒能靠岸。小船與湖岸很接近,卻又是被隔離分開的。這離岸的小船猶如一葉浮萍,失去了根基,無所依靠,隨波逐流。在開頭兩節所描寫的荒涼的野外景色的襯托下,小船顯得更加孤立無助。在詩歌的后半部分,詩人已經把自己臆想成漂泊在這山中湖面上的小船。
“小船”意象揭示的是詩人內心的孤獨與無助感。這種孤獨感來自于信仰的缺失。近代西方社會的信仰缺失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來的。尤其在19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的大發展,特別是進化論的提出,徹底顛覆了西方社會傳統的宗教信仰,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期正是阿諾德文化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阿諾德是19世紀“文化與社會”批評思潮的主將。殷企平認為,文化批評關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帶來的問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焦慮,并致力于化解這種焦慮。⑥正是由于傳統信仰的衰落,整個社會開始追逐名利,崇尚物質享受,崇拜金錢。面對這樣的現象,以阿諾德為代表的維多利亞知識分子深感焦慮。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中,阿諾德嚴厲批評了當時的英國社會。他說:“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的英國人那樣,如此起勁地將財富視為追求的目標。”⑦阿諾德的導師卡萊爾也曾批評道,“英國的財富隨處皆是,產品琳瑯滿目,能夠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但是,英國人的精神卻在空洞與淺薄中日益衰落”⑧。阿諾德認識到現代文明是機器文明,是外部文明。正因為信仰機械工具、追求財富金錢,把手段當作目標,人類社會才拋棄了真正的精神追求,陷于孤獨的境地。正如卡萊爾所說,“現在,我們的史詩卻成了‘工具和人’,與以往相比,未來更難以預測”⑨。
約翰·麥克葛文(JohnMcGowan)曾如此評價阿諾德詩歌的主題:“(他的)詩歌常常哀嘆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式微……他在詩歌中經常表現孤獨主題?!雹鈱τ谶@樣一種孤獨感,飛白認為,詩人反映的是人的處境的孤立。人在宇宙中是孤立的,人在人間也很孤立。對此詩人特別敏感,詩人是最能感知人的處境的人。尤其是西方現代詩人,由于失去了上帝,失去了精神家園,孤獨感變得更為尖銳,他們深感人在宇宙中陷入了真正的孤立。
其次,是作為先行者的孤立,杰出者的孤立。杰出的詩人經常由于悖于世俗、不合常情而遭孤立。11
但是,阿諾德沒有僅僅停留在抒寫個人的心靈感受上,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整個英國社會。阿諾德賦予詩歌中的景物以獨特的含義,象征著他對維多利亞社會和人的生存狀況的思考和看法。恰如羅泊所說:“在這樣一個遠離人煙的山中湖泊上,一條無人的小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人類毫無目的的、孤獨的生存狀況,(而詩人則)運用比喻,把詩歌和人類聯系在一起?!?2詩歌以湖面上孤獨的“小船”意象寓意英格蘭民族(更指全人類)失去了信仰之根和文化之源,猶如那山谷中湖面上的小船隨波逐流,缺乏前進的目標而迷失在繁榮的物質生活中。所以羅泊說:“那條擬人化了的小船在生活之海洋的情感海浪中漫無目的地搖晃、漂泊。”13漂泊者注定是孤獨的,就像湖上那條漂泊不定的小船,始終無法靠岸。在19世紀歐洲傳統社會信仰衰落的背景下,這條孤獨的小船是漂泊(流浪)者個人心境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對社會的真實感受。
在詩的結尾處,詩人寫道,這艘破爛不堪的小船看起來似乎有上百年了,不知道誰曾經劃過它,現在卻讓它在湖面上飄蕩,任憑風吹浪打。詩人尤其提到了在風浪中搖擺的船舵:“小船始終在湖灣里漂泊著———/靜靜放著的槳已經腐爛了———/船舵隨風浪搖擺———卻沒有人在掌舵?!?4這里點出了小船隨風飄蕩的原因,從而暗示了舵手(領導人)和目標(方向)的重要性。在后來創作的《拉格比教堂》(Rugby Chapel,1857)中,阿諾德通過父親意象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充分的闡釋。最終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中,明確的目標和正確的道路成為阿諾德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構成其文化藍圖的基石??梢?,早在《海斯湖的小船》中就已經孕育了阿諾德文化思想的萌芽。
《海斯湖的小船》創作于阿諾德的青年時代,雖然還不成熟,已經真實地反映出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思考。這表明,即使在早期,阿諾德的思考已經開始超越個人層面,而進入到對整個社會的反思和批評?!傲骼恕焙汀肮陋殹背蔀榘⒅Z德隨后創作的一系列詩歌的主題?!逗K购男〈贩Q得上是阿諾德早期詩歌的代表作,是其文化思想發展歷程的起點。
①1213Alan Roper. Arnold’s Poetic Landscapes.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9:80,80,128.
②③⑤14Matthew Arnold. Poems of Matthew Arnold. 2nd Edition, edited by Miriam Allott, New York: Longman Inc., 1979:32—33,33,33,33.
④[英]托馬斯·卡萊爾:《拼湊的裁縫》,馬秋武、馮卉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頁。
⑥殷企平:《西方文論關鍵詞:文化》,《外國文學》2010年第3期,第73—82頁。
⑦[英]馬修·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政治與社會批評》(修訂譯本),韓敏中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14頁。
⑧⑨[英]卡萊爾:《文明的憂思》,郭鳳彩譯,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074頁,第192頁。
⑩John McGowan.“Matthew Arnold”, from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Literature(《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 Vol. 1, edited by David Scott Kasta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58.
11飛白:《詩海游蹤:中西詩比較講稿》,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