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始設女部漢字。本文通過對部首“女”,生殖崇拜,婚育制度三方面從字形、字義上分析,揭示其中蘊含上古婚育風俗文化。其充分地表達了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遠古社會,生育對女子社會地位產生的重大影響及女子在婚姻中由主導轉向邊緣的過程。
關鍵詞:《說文解字》女部漢字婚育文化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平均壽命很短,而女性對人類繁衍上的作用直接導致女性地位高于男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由母系過渡到了父系,女性地位也逐漸由中心轉向邊緣。產生于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漢字,雖然殷商時代已經是一個基本健全的男性占主導地位的奴隸制社會,但《說文解字》的“女”部字的造字理據,依然折射出上古先民對女性的生殖崇拜和那時的婚姻制度。
一、對部首字“女”的探索
《說文解字》中“女”有這樣的解釋:“女,婦人也,象形。”甲骨文中,“女”字像斂手交于胸前而跪坐的人形,傳統認為古代女子一般活動于家中室內、幾乎不出門,慣常斂手跪坐于室內,這是賢淑溫柔的女子形象,故以此姿態之形象表示女子。這也表現出古代女子不事生產而專事家務,依賴男子為生。“女”是單音節獨體象形字,有女性、女兒、柔弱的、星宿的名稱、嫁女兒等意義。古代城上之矮墻稱“女墻”,女即表示小。《說文解字·土部》:“堞,城上女垣也。”段玉裁注:“女之言小也。”《詩經·曹風·候人》:“季女斯饑。”毛傳:“女,民之弱者。”《荀子·賦》:“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楊注:“女好,柔婉也。”《詩經·豳風·七月》:“猗彼女桑。”朱熹集傳:“女桑,小桑也。”吳東平在《漢字文化趣釋》中提到,有人這樣解釋甲骨文形體“女”字:“象側立俯首斂手曲膝形,表女子溫柔順從之意”①。也有人將:“女”的古字理解女子跪坐之形,表現了在母系社會女子留住,而男子則離開去其他部落勞作生活的風俗。母系社會里女子在氏族社會中居于支配的地位,無疑也支配男子。②對于這兩種解釋,本文更趨向于前一種。甲骨文產生年代要推至殷商時期,之前已經說明殷商時期進入男性占主導的奴隸制社會,女子處于被統治地位。但從甲骨文中仍可以看出隱含著母系社會殘留的影子。
二、先民的生殖崇拜
人類社會在父系氏族之前經歷了母系氏族制度階段,這來自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對社會進程提出的一個科學假設。從女部漢字出發,其中隱含著大量的先民對生殖崇拜的信息,從而佐證了母系社會存在的可能性。
“好”字本義是與“丑”相對的,“好看”一詞中保留著本義。《戰國策·趙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紂,紂以為惡。”后引申為普遍事物的優良。但在其本意中,“好”字何以為“美”呢?“好”的字形結構,甲骨文、金文結構皆意女與子,即婦女應以多生子女為好之意。特別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好”的字形結構好似雙手摟抱嬰兒哺乳的母親形象。“初民制作‘好’字是以成年女性具有生育為好,這種審美意識植根于先民生育崇拜意識的土壤之中,因而世代流傳,相沿成習。古代社會男子是家庭勞動主力,征伐徭役,田獵耕作,無一不是男人去做,而征伐徭役,田獵耕作都充滿危險,尤其是戰爭。由于男子死亡多,所以人們都希望生育的婦女能生子,生男孩就是好。”③李萬春將“好”中的“子”特定為男孩之意,但其“子”應均概指男女幼兒,并非特指男孩。通觀“好”字筆畫,它貼切形象地呈現出上古原始先民對女性的繁衍功能的無限崇拜。在生產力低下的環境里以人數有限的血緣來維系氏族關系,這樣的背景下,先民將“美”與生育聯系在一起,以生育能力作為美的標準。商朝的“婦好”也是應為她生子多,而得名為“好”。也有人對“好”字形提出另一種解釋,《說文解字·女部》:“好,美也。從女子。”徐鍇曰:“子者,男子之美稱。”這是把子解釋為“男子”,以為男女相結合之形。但無論將“子”理解為“幼兒”還是“男子”,都始終離不開和“繁衍”的關系。
現代通常都隨父姓,而“姜、姬、姚、嫣、妊”等“女”部字在甲骨文中都是姓氏字。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女性被認為是生命的源泉,先民沒有意識到男性在生育方面的作用。《白虎通·號篇》云:“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論衡·齊世》云:“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這都說明上古“民知母不知父”的事實。所以在母系社會,因為生育的作用,女性成為主宰者。子女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姓氏”便起源于母親。《說文解字》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生。”“姓”字用“女”字旁,孩子的血緣僅與母親有關系。這便透露出遠古社會的女生天下,同一姓為同一母親所生。女性因其生育能力,在婚姻中占中心地位,子隨母姓。“姓”的產生無不說明了先民對生殖的崇拜,生育對于先民的重要性,女性地位的尊貴。“生民之初,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從女媧造人這個神話就可以了解到。《說文解字》:“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女媧是創造人類萬物的始祖女神。女媧造人的神話充分說明了上古女生天下,生殖崇拜的原始思維的存在。這些都體現了女性在母系氏族社會中的社會地位十分尊貴。
三、婚姻制度
“在氏族社會,男俘或為祭品,或為食品,女人則為婢為妾。”④這鮮明形象地透晰出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中女性地位下滑,她們在婚姻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要想了解這種變化,首先可以從婚姻的“婚”字入手。
婚字原為“昏”,《禮記經解》:“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說文解字》曰:“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婚,婦家也。”古代結婚是在黃昏時分進行的,《說文解字》將女子定為“陰”性,黃昏時分也屬“陰”性,其中體現出道家的陰陽相配的觀念。《禮記·昏義》孔穎達疏:“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義。”“‘陰來’既指夜晚將要來到,也指新娘即將嫁來夫家,‘陽往’既指白晝將要過去,也指新郎行‘親迎’之禮,即將到女家迎娶新娘。昏時正是天象上晝夜交替的時候。此時代表‘陽’的白晝即將過去,而代表‘陰’的女子即將來到。”⑤但娶親在黃昏要比陰陽觀念早很長時間就存在了,昏時娶親的觀念其實是來源于“搶婚”。“搶婚”制與“昏”,可以這樣理解:氏族末期男子的經濟地位提高,但女子仍處于中心地位,男子雖然不滿,還是不敢明目張膽地搶女子回家,所以搶妻的時間安排在黃昏,是趁天黑而去女家奪其不備。《禮記》:“昏禮不賀”,昏時的婚禮,女家丟了女兒,男家又怕被女家知道,又如何慶賀起來。還有人認為這種“搶婚”應該是來自于父系社會,當時女子已經失去了家庭地位,男子想要女子,無需征得同意就可以將其搶回,搶奪妻子漸漸變成了和搶奪財物同等的性質。在歷代典籍中,對掠奪搶劫女性的具體事件并不乏記載。據《史記·夏本紀》,夏后啟之妻封狐氏很美麗,羿滅夏之后不僅殺啟之子,也奪其妻封狐氏,后弈之部下寒浞,又弒弈奪權并搶占了封狐氏……封狐氏一女事三夫,被奪權的男子搶來搶去,被迫充當男子的淫欲奴隸。又如有關夏桀伐有施以擄妹喜,殷紂王伐蘇氏而得妲己以及后來晉獻公動干戈而獲驪姬等等歷史傳說。無論“搶婚”產生于母系社會末期還是父系社會,都說明了女性由婚姻的中心地位向邊緣下滑,這都與當時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男性的生理特征在農耕經濟中凸顯出絕對優勢,更希望通過這種優勢使女子從屬于自己,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這也是私有制產生的另一種體現。
《說文解字·女部》中蘊含著大量的女性文化,從女性婚育角度看,可以肯定的是在采集漁獵時期,因為女性的生育功能使得女性地位尊貴,從而女性在婚姻中占中心地位,而到了農耕時期因為女性地位下滑,又使得女性在婚姻中走向邊緣,可以將這種變化與經濟聯系起來,但全部歸結于經濟又會太過片面。
①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5頁。
②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
③李萬春:《漢字與民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頁。
④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209頁。
⑤郝銘鑒主編:《字脈———撩起漢字的面紗》,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頁。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書店,1992.
[3]李萬春.漢字與民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4]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王元貴.漢字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