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角度上,我提出一個相對冷門的觀點,怎么說冷門呢?我要談的是都市的排水系統。
記得在2012年夏天的時候,北京下了一場大雨,7月21日,那場大雨號稱是北京61年來最大的一場雨,把北京環路上的幾十座橋底下的車道都給淹了,全市交通為之癱瘓(以下簡稱“7.21”)。
跟這個事件有關的最主要的元兇就叫做雨水徑流(storm water runoff),雨水徑流就是雨水從天上下到地表上來之后形成的水流,這本來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在多數城市的城市地表底下都建有下水道系統,以便于雨水徑流的排放。“7.21”之后很多人就開始反省,甚至于指責為什么北京的下水道系統那么差,讓雨水下得來卻排不掉?我們知道雨水下到地面上來之后,應該是要形成一個流動的渠道,從地表然后慢慢地聚集到水溝,水溝聚集到大排水溝,大排水溝聚集到河流,河流再一點一點把它帶回到海里面去,然后再自然蒸發,形成云,再下來,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那為什么自然的過程會帶來災害?
在《遇見好城市》這本書里面,作者廖桂賢提出了另外一種趨勢,認為雨水徑流的排放,除了目前的水泥構筑的排放系統之外,有更好的選擇——自然排水系統。
以往使用人為的方式將雨水引導到水溝排放,大家都認為這樣做的方式是最好的。最近這十幾二十年來,東西方的學者有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這一新研究成果的應用,將會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前面提到的北京“7.21”大水,當時反省水患的原因就是排水系統設計不完善、工程質量不高、排放標準不符合現實需要、河湖水系規劃不恰當等因素。回顧這樣一個災害的時候,《遇見好城市》里提供了一些經驗來給大家做參考,首先提出來的是西雅圖的經驗。
西雅圖這個城市,地處太平洋的東北角,隨著太平洋暖流洄游回來的鮭魚回到它們出生的地方——河流的上游去產下它們的下一代。它們必須經過西雅圖城市的河道,一直逆流而上到河流的上游去產卵,然后結束它們的一生。這些卵孵化出來的小鮭魚苗再回到太平洋。這樣的過程由于城市排水帶來的影響,讓河流的河床發生了一個變化,這個變化造成了鮭魚缺乏適當的環境去產卵孵化。所以當西雅圖人發現鮭魚怎么越來越少的時候,喜愛鮭魚的西雅圖人就開始研究,究竟河底下發生了什么問題。
前面提到的這個雨水徑流,城市對它的不當處理方式,就是造成西雅圖河流沒有辦法讓鮭魚能夠正常生存的主要原因。一般正常的河流兩岸有自然的沙灘地或者是鵝卵石地。鵝卵石在河床底下形成了各種的細縫,這些細縫讓鮭魚產下的卵,不會輕易地被吃掉的。由于這樣的一個環境,鮭魚它可以很自然健康地生產它的下一代。但是我們經常談到整治河川,整治河川最普遍的手法是什么呢?就是把河川的兩邊像美容一樣,把它規劃得整整齊齊的,鋪上水泥,讓人可以在岸邊散步。甚至把河床底下整個攤平了,鋪上水泥,水草沒有了,微生物沒有了,小魚小蝦沒有了,河水匆匆的往前流。
看到這些景象,大家很開心,河水干干凈凈,兩岸種上了花草樹木,鋪上了人性化的步道,也可以讓民眾騎自行車,所謂的綠色生態化城市的標準答案,大概也就是這樣了,但其實這恰恰是一條最不健康、嚴重破壞生態的河流。
還有一個讓河流很不健康的做法,就是讓人們可以走到水泥打造的淺水區,所謂的“親水”河岸這樣的工程。 怎么說不健康呢?水泥打造的河床讓河水不接地氣,水流直接沖向了下游,它沒有辦法滲入到地底下,這是不健康其一。其二,這個河床底下沒有了平衡的生態,我們看到的生態就是表面上的兩岸有綠樹,但是這個河床底下已經完全不生態了。沒有蝦,沒有蟹,為什么沒有呢?因為沒有微生物,為什么沒有微生物呢?因為底下就是光滑的河床,水匆匆地流,根本沒有有微生物生存,沒有微生物就沒有蝦,沒有蟹,就沒有小魚,也沒有大魚,所以河底下就完全不生態了。因此,鮭魚產的卵也沒有辦法在那里附著了,一產下來就讓水沖走了。更別說那些直接排放到河里的廢水,包括工業廢水和家庭廢水。
于是乎西雅圖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叫做“自然排水系統”,它讓這個河床重新恢復到它的健康原狀。
第一,他們先把那些水泥打造的河岸給拆掉,第二讓雨水徑流,能夠緩緩地透過各種方式保持在土地里面,由土地,不是水泥地、不是柏油路面,土地蓄了水,滋養了草木,從而撐起一片綠色的環境。這些設計的應用實現在生活的周遭環境里,包括社區道路、小徑、停車場、廣場等。以往停車場一般都是一大片柏油,但是現在想辦法在更多可能范圍內露出泥土的部分,讓它低于路面、低于停車場的地表。當下雨的時候,雨水徑流從高處往這些低洼的地方流出,一邊可以充當綠化的灌溉,多余的部分一邊可以從這里慢慢地滲入地里,從而減少雨水徑流直接沖入河川。因為雨水徑流一旦沖入河川,就會讓河川的水流變得很湍急,這個水一湍急,水中的生物就沒辦法待在那里,就會改變了原來的平衡。
一般的社區道路跟道路之間也留下了這種下沉式的綠地,讓水能夠在綠地里面被保留下來。這是西雅圖當時做的計劃,簡稱SEA (street edge alternative) “街道邊緣新方案”,就是一個自然的排放、排水系統的街道。這條街道原來是比這個要寬的,寬多少呢,就是柏油路往外大概差不多一米。他現在把它左右兩邊各收回一米,讓路只夠兩車交匯,沒有辦法三車并行。這個省進來的距離,做成什么呢?做成了這個剛剛講的,雨水徑流的引道渠,讓它往下陷,然后讓水自然流到這里,種上樹和叢生的野草。還有一點,他們利用省出來的綠地,將馬路修改成順著樹叢帶有自然曲度的馬路。我們知道蜿蜒的馬路最美麗,而且蜿蜒的馬路走起車來比筆直的馬路慢,慢下來了交通事故也減少了,一舉多得。
再看一個波特蘭的案例,他們在徑流里面做植栽,然后也做了一些社區的教育告示牌,告訴市民這塊地方本來是一個平的馬路,我們為什么把它挖出來,做這個雨水徑流。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并不是政府去做很大的投資建設,花錢去蓋一個非常漂亮的雕塑或者文化場館設施。而是用很少的費用,根本地解決雨水徑流的排放問題,而且不會形成剛剛講的這種大量的水沖擊到一個地方,排放不出去的問題。回到我們小時候來說,這真的沒什么,不都是水溝嗎?但是在現今的社會里,我們基本看不到水溝了。各位回想早上到現在,你看到過水溝嗎?沒有。水溝去哪里了?新的城市建設把水溝掩蓋在水泥、柏油的底下,人們再也看不見水溝了。然而水溝真的那么見不得人嗎?看看另外一個城市瑞典的馬爾默,他們把城里的水溝以其它的形式在城市里面流動,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城市景點,甚至也可以把它做成小型的瀑布,搖身一變成為提供市民觀賞駐足的所在。
另外有一些河流流經黃金地段,加上歷史的原因,它們或者被覆蓋掉,或者干脆被填掉了。我住的地方附近,本來馬路兩邊都有很大的排水溝,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幾年前被地方用大石板蓋上了,然后在上面建成了人行道、自行車道,水還在底下流著。美國加州的伯克利有一條草莓溪,很多年前被市政府把它重新從地底下挖了出來,重見天日的草莓溪不僅還給了社區一片美景,同時還讓雨水多了一處宣泄的路徑。
整治河川越整越差的例子很多,大多數因為規劃者的出發點不同所造成,臺北基隆河的截彎取直工程只考慮讓臺風來時河水迅速排泄而破壞了生態、成都府南河北段西郊河段加蓋工程不考慮市民的需要最后不了了之、日本京都的鴨川把河流的兩邊給水泥化讓它變成一條比原來更沒有生機的一個河流。以上這些例子都多多少少偏重讓河川表面上看起來很“漂亮”,但是最終喪失了河流本身良好的生態系統,也因為水泥打造的河岸而阻隔了河水與兩岸泥土的有機置換機能。
為了能夠保留更多的雨水,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劃者把腦筋動到了停車場以及屋頂花園上。一般的停車場都是鋪上了柏油路或者是水泥,雨水不能穿透這樣的地面,只好沖向停車場四周,形成了雨水徑流。在停車場鋪設鏤空的水泥地磚,撒上草籽之后,雨水可以透過鏤空的地磚滲入地里,長出的短草不僅綠化了停車場也發揮了水土保持的功效,更減少了雨水徑流。這樣的方式是最自然的,它盡可能的把水保留在地表,在不形成災害的前提下,慢慢的滲入到地里面去,這樣就減少了形成洪水的災害。另外就是屋頂花園的設計,想象如果整個北京的屋頂都變成可以蓄水的屋頂花園的話,那么雨水將不會馬上全部沖到下水道去,也不會那么輕易的把環路上的橋給淹沒了。
再看看北京周遭的情況,以北京京密路的雨水徑流排放做例子。在京密路沿線有大量精心打造的綠化帶,整理得非常漂亮,包括15號線地鐵高架底下的花園都做的很漂亮。但是它可以更好,怎么更好呢? 除了高架底下,應該可以讓大部分的綠化帶沉降到路面水平以下,讓雨水可以順勢流滲到這個綠化帶里。目前多數的綠化帶設計都高于路面,其實也是一片美意,它讓開車的人都看得到美麗的花花草草,但這樣的設計雨水只能往低的地方流,流回到綠化帶和馬路接壤的地方,形成一灘又一灘的水洼,車輛經過的時候濺起了臟水撒向路人。
一些相對好的例子是一些看起來丑丑的,但其實這是最自然,最生態的布局。它是從馬路的兩邊向外傾斜,然后下陷形成旱溝。雨水來的時候形成一個濕地,濕地滋養旱溝里的樹木叢草,地方上就不需要經常去澆水,澆水你要花人工,要花水費,這樣的設計是最自然、最健康又最經濟的做法。
馬路兩側沉降式的旱溝綠化帶能夠留置、滯留較多的雨水,是減少雨水徑流的最好、最自然的方式。也能夠幫助城市的環境綠化,提升城市的生活質量,并進而為我們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做出了貢獻。
這個觀點雖然看似比較冷門,但是因為它是一個結合了城市美化、環境保護、生活質量提升的綜合主題,也是相對容易執行的課題,對各地方政府來說,是一石數鳥的好事,何樂不為呢!
(文章系蕭東榮主任在第二屆城市品牌論壇上講稿)
(責任編輯: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