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火為先。“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中國人的開門七件事。但如今燒飯靠撿柴的歷史,在郊區農民生活中被北京市政府開展的“送氣下鄉”工程終結了。
為治理北京環境污染,2013年北京市政府在全市范圍內啟動“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其中大規模開展“送氣下鄉”惠民工程。截止到2014年底,這一工程已經惠及90余萬戶農村居民,有力推動了首都空氣質量的改善。按北京市治理計劃,到2016年,北京郊區110余萬戶農民都將實現炊事燃氣化的目標。
北京市開展的“送氣下鄉”工程,政府埋單,百姓受益。在相對落后的農村推廣清潔能源——液化石油氣,把經濟實惠和便利服務直接送到農民手上,成為深受農民歡迎的惠民工程。讓拾柴搬煤、終日勞作辛苦的農民有所解脫,閑暇之余有了文化生活;生活質量的提高,使他們開始樹立了環保意識,改變了靠山吃山的傳統觀念,學會關注環境,保護自然。這種接地氣、順民意的治理,在改善環境的同時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在依法治國的藍圖上涂上了一抹亮麗的色彩。這種治理是一種善治:善解人意的治理,解決了百姓生活的難題;善借巧力的治理,運用多種力量來解決百姓的現實問題;善作善成的治理,產生了多方面的成果。
統籌規劃 多措并舉 穩步推進
目前,北京市共有16個區縣。根據北京市農委提供的數據,農村地區現有農業人口約110萬戶,每年燃煤用量約為400余萬噸,約占全市農村地區能源消耗比例的80%。2013年8月,北京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印發北京市2013年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京政辦發[2013]51號),按其決策部署,北京市在農村地區全面啟動了“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進一步調整郊區農村地區能源結構,加快改善空氣質量。
“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即減少燃煤,并用優質煤替代劣質煤。此行動確定了簡稱為“五個一批”的任務目標,即:按照“城市化改造上樓一批、拆除違建減少一批、炊事氣化解決一批、城市管網輻射一批、優質燃煤替代一批”的方式推進郊區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該行動制定的優惠政策措施為:通過“五個一批”方式實施“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的區縣或地區,其在本市農村居住并且在當地派出所有戶籍登記的住戶均可享受獎勵和優惠政策。
為舉全市之力,北京市政府成立了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領導小組,由主管副市長任組長,全市各相關部門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市政市容委、市環保局、市質監局等13家委辦局都位列其中,分工明確,責任到位,協同作戰。2013年8月,北京市正式啟動了大規模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
“送氣下鄉”活動作為北京市“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的一項重要工程,即:由供應企業將優質瓶裝液化石油氣送到農村,由市、區(縣)兩級財政補貼的方式,市級財政按照每瓶補貼25元;各郊區縣補貼政策自行制定,大多區縣都配套補貼25元,農民實際購氣價格大多便宜了50元左右。政府出錢,百姓受益。推廣使用清潔液化石油氣,減少燒柴和劣質燃煤。
負責“送氣下鄉”工程的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統籌規劃,政策先行。會同市財政局出臺補貼政策,預撥了資金保障;配合市環保局印發減煤換煤任務監督考核管理辦法;組織各區縣市政市容委、供氣企業多措并舉,穩步推進送氣下鄉工作。參與“送氣下鄉”任務的北京市液化石油氣公司等供氣企業的員工們,以真誠奉獻、默默付出受到農民廣泛的認可。
熱情參與 環境改善 成果豐碩
2013年10月15日,北京市液化石油氣公司在昌平區率先啟動了送氣下鄉工程,首批近6萬戶農民用上政府補貼的液化氣。“這可方便多了,以后不用再備煤、攏柴了,更好的是這比燒煤還省錢。”前來領本、買氣的村民張兆山說,原來家里也備著一罐液化氣,但只是逢年過節或者天兒不好的時候才舍得用,平常還都是靠燒柴禾和煤。張兆山計算著,之前家里除了燒柴禾,一年燒煤要花600多元,再燒兩罐氣,共計800元。現在政府補貼的優惠氣,一年才花550元,還節省了250元,再不用燒柴燒煤了。
2013年11月20日,北京市“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暨延慶縣液化石油氣“送氣下鄉”活動,在離京城70多公里的八達嶺鎮大浮坨村舉行。八達嶺鎮15個村的農民率先用上了優惠液化氣。村民們紛紛提早趕來購買,在村委會大院內排起了“長龍”。村民陳大娘高興地說:“過去燒煤塊,弄得家里到處都是灰,還污染環境。現在政府對我們百姓這么好,我們也樂意為首都藍天出自己一份力。”
北京門頭溝區,在歷史上是重要的能源基地,被確定為生態涵養區后,煤礦全部關停。環境得到了保護,但山區農民供暖做飯成了問題:不能上山伐木砍柴,又無煤可用。為此,北京市發改委把門頭溝區確定為“送氣下鄉”試點。市、區兩級政府共投資1000余萬元,在清水、齋堂和雁翅鎮,建設了9座瓶裝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并配備了液化氣運輸車和小型入戶服務車,滿足了近兩萬戶農民的供氣需求。雁翅鎮的崔大媽高興地說:“液化氣干凈,省事,一罐兒才50元,比燒煤還便宜!過去做飯可麻煩了。一入秋就開始堆柴禾買煤。每家門口都有個大柴禾堆。逢年過節放鞭炮,起火是常事。”崔大媽說,燒柴燒煤還特臟。“臉上的皺紋里都是黑的。現在可好了,再也不用煙熏火燎地做飯了。”
2014年,“送氣下鄉”被列入北京市政府實事項目,以此造福全市40萬農民的目標。
2014年1月,北京通州區全面啟動“送氣下鄉”工程,年底前農村地區近15萬戶村民全部用上液化石油氣。于家務鄉村民周鳳英眉開眼笑地說,“以前我換罐氣100多元,舍不得用。現在政府補貼才花幾十塊錢,省了一半多,以后再不用備煤、攏柴了!”
“換氣站在哪兒啊,近不近啊?”“如果我擰開蓋聽見冒氣聲兒,我該咋辦?” 市液化氣公司的工作人員應接不暇地回答著村民的問題。2014年2月19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平谷區政府聯合啟動“送氣下鄉”工程,啟動儀式還沒開始,不少村民就按捺不住問在哪兒能交錢提貨了。市市政市容委燃氣辦負責人介紹說,從2013年8月開始,昌平、通州、延慶等區縣陸續啟動工程,到2014年3月中下旬已達10個區縣。今天啟動的平谷區,將惠及11萬平谷村民。
北京市開展“送氣下鄉”以來,各區縣送氣下鄉各具特色并著眼未來。目前,朝陽、海淀、通州、平谷、順義和延慶已基本實現農村地區炊事燃氣化;懷柔、昌平編制了站點布局規劃和建設方案,房山將新建站點與現有站點整合,并計劃列入區“十三五”燃氣發展規劃,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延慶、密云采用流動儲瓶柜向用戶供氣,懷柔在APEC會議會場和駐地周邊行政村采用流動儲瓶柜向用戶供氣,解決了站點建設用地難的問題。
送氣下鄉,清潔能源替代燒柴燃煤,改善環境,清潔空氣。現在農村青山碧水、蜂飛蝶舞的田園風光已替代了過去云霧繚繞、炊煙裊裊的鄉村景象。
2014年,農歷馬年,北京市“送氣下鄉”,馬不停蹄。截至2014年底,全市液化石油氣送氣下鄉惠及農戶90余萬戶,銷售280余萬瓶,換來減少燃煤約70萬噸的環保效益;2015年,農歷羊年,“送氣下鄉”,不用揚鞭自奮蹄,再接再厲,北京市民會喜洋洋地迎來更多APEC藍;2016年“送氣下鄉”,在北京市農村地區全面實現炊事氣化的目標還會遠嗎。
(執筆人:徐春芳)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