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學校的老師,卻數次被學校門衛攔住不讓進校,因為她戴著口罩和頭巾蹬三輪車賣垃圾;平時非常注重儀表、愛干凈,卻俯身在餿臭的垃圾桶里翻垃圾;一些同事覺得她“不務正業”,她卻堅持帶領學生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她就是懷柔一中的地理老師劉穎娟,“教育一名學生,帶領一個家庭,文明整個社會”是她踐行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的初衷和目標。
克服尷尬和困難
環保志愿隊在行動
劉老師最初接觸和參與垃圾分類是在2012年7月,源于懷柔區政府在居民小區倡導的垃圾分類活動。她積極參與并做了很多嘗試。為了讓居民正確分類和獲取可回收垃圾的數量和種類,她利用周末時間和工作之余做宣傳、翻垃圾桶,并跟居委會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經過半年多的參與,她認識到,老師的最大主場在學校,帶領幾個孩子參與,不如組織所有孩子加入。小手拉大手,才會產生更大的成效。于是,她組建了懷柔一中環保志愿隊和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志愿隊。
萬事開頭難,用心是關鍵。志愿隊隊員們認真做著每一件事。發現教室和辦公室里沒有垃圾分類收納箱,隊員們就設置簡易垃圾分類回收箱、垃圾袋等,并張貼分類標志,為廣大師生養成環保行為習慣創設條件。為了找到垃圾回收箱,大家想了很多方法。劉老師現在仍清楚記得當時四處尋找的癡迷和遇到的種種尷尬以及拿到后如獲至寶的喜悅。為了能給高一年級配備統一的分類垃圾箱子,劉老師在商業街上一家挨著一家店面去尋求免費紙箱。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家電車老板答應無償贈送,還主動派人送到學校,他贊許道,垃圾分類利國利民,絕對是好事,一定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了解到班級賣礦泉水瓶很浪費時間,隊員們就擔任起了收集轉運的工作,利用大課間、中午放學等時間到各班收集廢礦泉水瓶,等積攢到一定數量,再聯系校外的回收人員來收。有時,收廢品的人員不能來,劉老師就自己賣到廢品站。說到這里,劉老師情緒有些激動,她說:“非常感謝我的家人,為了賣掉收集的廢品,周末他們和我一起到處借車,一起從樓上搬運廢品,一起去垃圾站賣掉,等拿到賣得的幾十元錢,我們竟高興的手舞足蹈。” 而這些賣廢品所得錢款,劉老師清楚地記錄了賬目并公布在QQ群里,和環保社團的學生們精打細算,舍不得亂花一分錢,而是作為學校環保基金的一部分保存起來,想在必要的時候用。
面對質疑深思考
開展垃圾分類實踐教育活動
有付出,就有回報。隊員們不怕臟、不怕累的努力和堅持換來了成果——收集了關于學校垃圾分類的一手數據。但是,新事物也總會引起質疑。有的老師說“快成收廢品的了,不務正業!”有的老師便好心相勸:“你看你現在整天和垃圾打交道,灰頭土臉的,圖什么呀”。劉老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環保小組到底該做些什么?我的垃圾分類該何去何從?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進行垃圾分類,不一定非要站在垃圾堆上講垃圾,而是應該發揮一個教育者的優勢,教育和帶領更多的人進行垃圾分類。如果開展校內外垃圾分類實踐教育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又能起到宣傳教育作用。
想到,便要做到。在2013年的春天,劉老師第一次帶領學生們走出校外,到小龍山和水庫大壩上分揀白色垃圾。大家拿著事先準備的塑料袋和小棍棒,爭先恐后地撿拾,一路歡聲笑語。幾位女學生看到地上的煙頭,也認真撿起來。沿途行人們都紛紛駐足加以贊許,給了孩子們極大的鼓舞。在校內,劉老師利用大課間給學生們講垃圾分類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促使孩子們紛紛參與進來,帶著簡陋的塑料袋手套將校園日常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回收,讓其親身體驗了垃圾分類工作的艱苦與不易,認識到垃圾分類減量的必要性,堅定他們對垃圾分類的信心。
喜遇“知音”上層次
探索“生態文明育人”之路
在進行實踐活動的嘗試中,大家有汗水,有歡笑,也有困難和問題。正當劉老師感到勢單力薄的時候,偶遇了同樣熱愛和堅守環保的北京教育學院的王老師,孫老師以及中華環保基金會的李京華、任書房等專家,堅定了她做垃圾分類環保實踐育人的決心,還讓她的垃圾分類研究更上了一個層次。
利用前期收集的學校可回收垃圾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劉老師撰寫了階段性調查報告并積極投稿,給學校相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其中部分被采納。劉老師還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開展了地理學科與垃圾分類相結合的課程研究,新鮮的案例讓大家耳目一新,深入的分析也讓學生受益匪淺,讓學生理解到地理課程和日常生活的緊密相連。
劉老師對垃圾分類工作的堅持和付出,獲得了學校的認可和支持。為了進一步擴大垃圾分類的影響范圍,懷柔一中決定開設垃圾分類校本課程。更為可喜的是,學校還加大了對環保活動的支持力度,不僅讓劉老師擔任了科技創新工作室環保小組的指導教師,還提供了更多的資金和空間支持,為生態文明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動力。
2014年10月,劉老師又根據調查情況,在學校開展了“廢舊衣物公益回收活動”,得到了師生的一致支持,很多老師打車把家里的廢舊衣物拿到現場。從最初的蹣跚起步,到如今的大步前行,從最初的被質疑,到如今的受支持,劉老師的生態文明教育之路走的踏踏實實。
“劉老師,談不上偉大,她做的事情看起來很平常,說白了,她只是在堅持做正確的事情,但我們這個時代缺乏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它的名字叫:‘責任心和主動性’。環保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有的人漠不關心,有的人默默關注,有的人呼吁吶喊,有的人挺身而出,劉老師顯然屬于挺身而出的人。在我心中,劉老師是真正的英雄,因為,她做了。她用自己的行為實踐了環保主義者的教育理想。”懷柔一中政教處孫樂芩對劉老師的環保行動如此評說。
(責任編輯: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