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者的關注下,亞馬遜在今年4月份首次披露了其AWS的財務業績。數據顯示,亞馬遜AWS云計算服務2014年年收入達到50億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為15.7億美元,獲利2.65億美元,營業利潤率17%,高于多數投資者的預期。
亞馬遜公布云計算業績的行為,勢必會給其競爭對手帶來壓力。華爾街的投資者們希望微軟也能更詳盡地披露Azure的營收狀況。微軟的技術人員稱,用AWS與Azure進行比較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兩者所包含的服務要素,以及兩家企業的業務模式不盡相同。與亞馬遜相比,微軟可以花更多時間來讓云業務獲利。實際上,從4月發布的財報來看,云計算業務不僅僅提振了亞馬遜的整體業績,也成為微軟財報的一大亮點。微軟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微軟商務云營收同比增加106%。
在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之下,亞馬遜明顯加快了前進的步伐。其一,為了與微軟、谷歌競爭,亞馬遜打起了價格戰。繼去年第42次下調價格之后,亞馬遜仍將集中精力下調AWS的價格。而AWS良好的利潤率意味著亞馬遜還有降價空間,從而在必要的情況下利用價格手段去保持競爭力。其二,亞馬遜積極進行全球化布局。為了擴大市場份額,亞馬遜斥巨資在全球興建數據中心。去年,亞馬遜在北京附近啟用了一座數據中心。今年4月份,亞馬遜AWS與金蝶集團簽署了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力圖打造一個世界級的企業ERP云服務平臺。
在云計算尚未步入成熟期的階段,云計算巨頭們無論是打價格戰,還是在全球各地奪城掠地,實際上拼的還是消耗。這也就是為什么微軟認為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去贏得這次競賽的原因,因為微軟在傳統業務上獲利豐厚。而反觀亞馬遜,卻依舊有著諸多關鍵性的問題有待解決。
第一,在進行全球化布局的同時如何做好本土化?比如在亞馬遜看好的中國市場,相關研究顯示,AWS迄今還未獲得IDC電信增值業務牌照,依然只能提供有限預覽賬號。而其競爭對手微軟,早已采用產品技術交付的模式,將產品技術交付給世紀互聯,由此得以在華順利落地。除此之外,亞馬遜還面臨著阿里等中國云計算服務商的強力阻擊。
第二,亞馬遜的技術領先優勢還能持續多久?根據CloudHarmony的統計報告顯示,亞馬遜云服務去年正常運行時間百分率達到了99.9974%,微軟的表現則有所欠佳。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云計算服務商的表現也不錯。來自阿里云的統計數據顯示,阿里云ECS的可用率平均每月達到了99.996%以上,與亞馬遜AWS的表現相差無幾。
第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亞馬遜的燒錢戰略到底能堅持多久?長期以來,華爾街投資者對于亞馬遜以犧牲獲利換取營收快速增長和開拓新業務的行為(比如生產手機、制作伍迪艾倫的電視劇)一直持容忍態度,但誰也無法保證這份耐心還能堅持多久。今年4月份,持有亞馬遜股票的大型基金對該股票的投資占比較上年同期下降23%,目前為1.4%。
亞馬遜的創始人杰夫·貝佐斯曾說:“成功沒有神奇妙方,關鍵是要搶在別人前面。如果我們現在要比對手超前兩年,一年以后,我們希望跟它的距離是2.1年;再過一年,能擴大到2.2年?!比欢谠朴嬎氵@場馬拉松式的賽跑中,贏家除了要有超前意識之外,還得多積攢后勁,方能笑到最后。
工業互聯網+的執行路線圖
“工業互聯網+”不僅包含工業的升級,也包括互聯網的升級,在工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后,還要進一步發展。
特約撰稿/李正海
當前有幾個熱詞,按時間順序來講,分別是“互聯網+”、“工業4.0”、“兩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這個概念由美國提出,其核心是發揮數據采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作用,為工業企業節約至少1%的成本,而“工業4.0”則由德國提出,已上升至德國的國家戰略高度。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需要走自己的路,發揮中國的特色,這樣才能把制造業大國變成制造業強國,在世界制造市場中占有更大的份額,并獲得足夠的話語權。
何為“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可以理解為工業制造業的改革創新模式,按照公式來列可以這么描述:
“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不僅包含工業的升級,也包括互聯網的升級,在工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后,還要進一步地發展,基于原有工業基礎進行升級改造,形成利用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技術的全新工業生態。這種生態以需求引領、創新驅動和制造升級為核心,從而促進制造業走出微笑曲線的谷底,實現制造與創新、營銷的三足鼎立,在經濟收益、利潤空間和重要性方面獲得明顯改善。
“工業互聯網+”有什么特色?
人口規模稟賦。制造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制造業的提升對于國家的經濟穩定、經濟走勢和競爭力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各國大都根據自己的稟賦基礎來針對制造業制定國家戰略。美國在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方面優勢明顯,而德國在裝備制造業、控制系統和管理軟件等方面具備較強優勢,所以分別提出“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筆者認為我國最大的基礎就是擁有巨大的人口規模,這種人口優勢應該是我國發展工業制造業的核心。從制造模式分析,在未來的制造業中,個性化定制、小批量定制會在經濟總量中占有越來越高的比例。從產品角度來分析,可以把產品與工藝的關聯性按高低來分,而工藝也可以按照成熟度分出高低,顯然對于工藝成熟度低的產品,以及產品與工藝關聯性高的產品,都離不開大規模的人口介入。我國需要在這樣的產品領域加大投入,從而進一步挖掘中國人口稟賦的價值。
團制模式。團制模式這個概念為筆者所提出,其不同于近些年興起的大規模定制,也不同于個性化定制。相對而言,個性化定制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還比較小,比例更高的仍然是規?;a。然而與傳統的規?;a不同,以往的規?;a是生產庫存然后銷售,而團制模式更強調是形成具有經濟規模的采購,去掉中間渠道,直接向工廠采購。這種模式具有經濟的集約性,避免了庫存積壓,提高了資源利用率,也促進了企業創新,因此其必將在總體經濟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一種趨勢。
微費經濟。微費經濟指消費者的支付是一個非常低的值,這種值遠較以往的小。形成這種模式必然需要一系列的轉變,這種轉變需要包括剝離無效的不增值部分,例如銷售渠道,更需要生產制造的專業性,利用專業性、規模化降低成本。此外還可以利用高速發展的網絡,對信息不對稱現象進行革命性改進。
“工業互聯網+”的執行路線圖
構建智能的人和智能的組織。人的智能包括“智”,指的是認知能力,又進一步分為認識與知道,而“能”強調的是技能和行為習慣。目前在一些工廠,機器人已經開始代替工人從事一些生產勞作。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員工的素質難以達到要求以及過高的人工成本。筆者以為更大的原因是生產的效率與質量。企業利用自動化設備,尤其是通過使用機器人,可以實現企業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對企業而言還有一個潛在問題,那就是人的風險問題,這恐怕也是很多企業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一個深層次原因,機器不會主觀犯錯誤,而人可能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企業需要加大對工人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不僅需要傳授“工業互聯網+”的相關技術,還要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智能的組織則是在原先的金字塔、矩陣式等組織結構形式上,根據企業的情況、客戶的需求來構建更有效率的組織架構模式,例如“不為我有但為我用”、一專多能、復合人才培養等。
實施車間執行系統(MES)。車間應該成為我國“工業互聯網+”最重要的實施主體,提升這個主體的綜合實力是重中之重。車間的構成可分為三個層面:智能裝備、由智能裝備構建的智能生產線和多條不同智能生產線構建的智能車間。MES軟件則是這個主體最重要的軟件應用,其上接ERP系統,下接硬件設備的中樞,可以提升車間的自動化、智能化。通過MES系統的實施,可以對車間的設備、人員、工具、量具、能源、生產計劃執行、質量等方方面面進行統籌管理,進而有效地在執行層面提升企業的制造實力,優化資源配置。
實現車間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升級改造。通過實施MES系統,企業可以采集各種數據,從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角度來分析研究企業的生產執行情況,從中發現車間的短板,進行升級、優化和改進,從而提升車間的綜合能力,帶來生產率的大幅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自動化、智能化的處理對象不僅是物理層面的對象,例如原料、半成品,還包括對數據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處理,企業在此方面需要統籌規劃,重點突破。
構建系統化網絡體系。構建系統化的網絡體系不僅是傳遞物理信息,還包括信息安全、數據協議、業務協議等內容。利用這樣的網絡體系,可以組建車間、工廠、供應鏈上下游、行業、地區乃至國家的互聯網體系,實現數據的采集、傳遞、存儲、分析、應用,實現設備級的聯通,例如M2M的交互、遠程操控等,包括冷交換、熱交換、互聯互通,直到互操作的級別。
建設企業大數據、云計算中心。在工業企業的數據中,結構化數據較多,就技術層面而言,數據本身的復雜性非常高,因此企業需要構建工業數據圖譜,規范企業的術語、構建數據模型,實現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集成,這就需要企業建立大數據中心,以及跨地域的云計算中心,實現輕客戶端、重服務端的應用模式,實現高效、正確和精益。同時企業內部的信息平臺還需要與各種社會化平臺建立廣泛深入的集成聯系。
“工業互聯網+”的一些核心技術
基于CPS系統的業務管理可視化。有了CPS系統,在設備、物流,以及產品的屬性、性能、狀態發生變化后,企業需要針對這些變化進行相應的作業、管理和決策,這就需要采取一系列先進的模式。對于業務可視化管理的框架,筆者并不贊同能看到所有信息,企業的管理者面對的應該是一個行為導向的展示,根據業務需要來展示數據。所展示的數據基本是對大數據進行裁剪、運算和提煉而成,具體形式包括:歷史性、統計性數據展示框架;監控型展示框架;基于交互式分析的展示模式;基于全業務、全數據的菜單式展示等。
虛擬技術。目前在CPS系統上,我們可以實現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變換,例如多年前我們就提出虛擬主機的概念,通過虛擬的樣機進行模擬分析,例如強度、剛度和動力學等,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在構建實物之前,發現缺陷,優化設計,從而提高一次成功率。3D打印技術更可以利用增料技術,快速生成零部件,實現虛擬向現實的轉化。更長遠地來看,核心技術應不僅于此,還要把時間和空間進一步納入進來,從而形成一個更為廣泛的CYBER空間,從而促進制造業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在這個空間里,我們可以實現虛擬基礎上的進一步虛擬,可以利用虛擬來增強現實,從而實現革命性的創新。
“工業互聯網+”的標準與協議
在“工業互聯網+”模式下,企業實現數據、信息的記錄、傳遞、存儲、分析和應用等,都離不開標準與協議。在產品層面,產品、零部件的質量、互換性也離不開標準和協議。在德國的“工業4.0”戰略中,標準成為其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制造業的技術標準將直接影響到市場競爭,涉及到市場利益和技術壁壘,可以帶來巨大的標準紅利。目前PLC編程語言的國際標準IEC 61131-3(PLC Open)主要都來自德國企業;通信領域普及的CAN、Profibus以及EtherCAT也全都誕生于德國。我國需要圍繞智能工廠促進標準化工作,構建生態鏈上各個環節的合作機制,確定哪些信息可被用來交換,哪些屬于標準構件等,從而將先進的信息模式、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形成標準推廣到國際市場,進而促進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
“工業互聯網+”的跨界合作
實施“工業互聯網+”的模式,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慣性,實現多主體、多形式、多內容的各種合作。對于這種合作,互聯網是載體,大數據是內容,分析應用是工具,產品創新是結果,從而形成覆蓋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鏈。在生態鏈中,實現各種集成,例如基于供應鏈的縱向集成(突破工業4.0的企業內部縱向集成)。而在具體表現上,可以改變傳統的集團宏觀管控,構建集團云計算中心,促進集團各企業的深度交流與合作,例如可以構建行業數據中心或基于地區的產業集群。
“工業互聯網+”所帶來的工業革命,不僅僅是一次技術革命或金融革命,更是一次思維革命,無論是政府的決策者、制造型企業的負責人或管理者,還是一線員工,都需要優化、創新,通過技術改進、實施MES系統,提升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促進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深度應用,從而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
作者介紹:
李正海,中國“工業互聯網+”聯盟秘書長(籌),一線大數據聯盟總參謀長,高級工程師,高級程序員。1993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機械系鐵道車輛專業。主要業務領域:信息透明化及可視化、知識創新、創業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