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是為《桃花源詩》寫的序言,二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極好地表明了作者的愛憎情感和志趣愿望。實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嬴氏亂天紀①,賢者避其世。
黃綺②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③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④。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⑤王稅。
荒路曖⑥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⑦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⑧。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馀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⑨。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⑩。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注釋]①天紀:正常的綱紀。②黃綺:指夏黃公、綺里季二人。③相命:相勉。④藝:種植。⑤靡:沒有。⑥曖:遮蔽。⑦俎(zǔ)豆:祭器。⑧歡游詣:到處去游玩。⑨敞神界:敞露神仙似的境界。⑩塵囂外:塵世外的情況。
閱讀賞析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的內容是一致的,但所寫的重點以及表現手法卻有所不同。首先,“記”多描繪,如“乃大驚”的神色,“皆嘆惋”的情態等,寫得細膩生動;而“詩”則多敘述、議論,顯得平緩押韻。其次,“記”的語言簡潔生動,如“土地平曠”諸句,言不多而道盡桃源風貌;而“詩”的語言則顯得質樸自然,近似口語,全無雕飾做作之痕。再次,“記”以漁人貫串全文,從美麗寧靜的環境,寫到男女衣著,勞動和歡愉的精神風貌;從這些人的生活,寫到他們的來歷,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條理清晰;而“詩”是由敘寫先賢避亂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議論,敘議結合,渾然一體。最后,“記”中言避世由來,運用插敘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詩”中則運用順敘的手法娓娓道來,自然而順暢。
思考練習
1.與“相命肆農耕”中的“相”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伯樂相馬
B.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C.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D.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選出下列句子中黑體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
A.斑白歡游詣/詣太守,說如此
B.怡然有馀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C.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D.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斑白歡游詣”中的“斑白”指的是 。本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
4.詩中的“伊人”指的是《桃花源記》中的 " "人。
5.詩中與《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表意類似的句子是“ " " " , " " " ”。
6.詩中“ " " " , " " " ”兩句直接表達了詩人向往桃花源、追求理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