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從事茶文化工作,真正賴以為生的就是:賣茶業產品。任你是誰,無論在哪個位置上,職稱是什么,若不做“賣茶的”,恐怕沒有業者愿意聘用你。茶界很難找到其他業種,在茶界耽著不必天天去“賣茶”的,多屬“游樂式”不拿工資的,他們另有經濟來源。
不是說賣茶是不好的行業,但難道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嗎?茶界并不理會這些人的年齡、資歷、學識、能力、證書、思想與資格,把大家裝進罐頭做同樣性質的事:賣茶葉、茶器產品,要這樣才能生存。為什么茶界生態環境會如此地貧乏、蒼白?茶人常常自許自己在從事茶文化事業,藝術境界可媲美音樂、歌唱、舞蹈、繪畫等,但我們很難想象,難道音樂界人人的工作是賣樂器?芭蕾舞蹈界人人賣芭蕾舞鞋?繪畫界人人賣畫筆、畫紙?總得有人畫畫,跳舞、編舞,譜曲、填詞、演奏、唱歌等呈獻作品,這些樂器、舞鞋、畫紙等用品才能晉身文化境界吧。從來沒聽說過賣畫紙產品的人告訴大家他在賣“繪畫文化作品”、賣樂器產品的說他在賣“音樂文化作品”。為何“賣茶的”常常說自己在做“茶文化”事業,而這個事業的形態卻只有賣茶葉產品而已?
這種現狀說明近代茶界發展雖已走過三十年,但專業分工體系至今還未誕生。沒有專業分工系統,茶界聘請職員就無譜了,職稱叫不出來,工作內容包羅萬象,主要把茶業產品賣出去,這樣對茶界各領域工作發展沒有提升與精進作用。把茶界的工作人員都界定為“侍候人喝茶、賣茶”的銷售員,讓人覺得此行業沒有榮譽感,得不到尊重,茶界若想要招聘到有水準的新人來就業是不容易的。
茶文化專科當然也吸引不到年輕人來報讀,很多人認為茶文化專科是在讀不成其他好的專業才來讀的,反正讀出來也是做個“賣茶的”,有讀與沒讀之間所能改變的人生意義似乎不大,多了“茶藝師”的證照,也沒有得到專業身份的認同,所找到的工作職務與工資所得,幾乎沒有分別。
茶界如繼續局限只賣茶業產品,把所有人員變成“賣茶的”,不醒覺整頓各個范疇做好分工,將會妨礙新人入場,以及抹殺許多已經在茶界認真工作超過十年、二十年以及上述“大師、老師、茶人”等稱謂的優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