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是一種態度,雜志主題在首頁的序言即可一覽無余。但比主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解讀,乃至解構主題。
兩難發生在即將行動的時刻。是前進還是后退?走這一條路還是那一條路?因為兩個方向都未知、兩條路都不好走、兩方面都舍不下,內心無法抉擇,抑或內心所想與外部環境相背離,于是人就被命運截住運勢,生生定在原地。因而在文學上,兩難也就是一種極具審美感受的情境。它因蓄力未發而充滿張力,又有著將破未破的臨界感。
日常生活中,兩難可能產生于迷惑。現在被提起得很頻繁的選擇困難癥——選這一個好還是那一個好,或者第三個更好?貌似左右為難,其實往往哪一個都不錯,做哪一種選擇都無傷大雅,只要撒得開手,放得下心。不過是平淡人生中普遍的心理焦慮被放大了而已。像這種時候,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果斷做出選擇,然后坦然接受就可以了,以免左顧右盼,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此外,兩難可能產生于疑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行路,走的是一條單行道,只有去路,不能回頭。因此總會遇見新鮮的人事,身處陌生的環境。年紀輕的人,心境開闊、樂于發現世界、勇于突破自我的人尤甚。前方條條道路,哪一條都沒有走過,每一條路上會遇見些什么都是未知。比如學生時代學文還是學理,上哪個大學,讀什么專業,要不要出國,畢業以后是繼續深造還是工作,如果工作選擇哪個城市、哪個行業,諸如此類,煩不勝煩。并且人生不能重來,下了決定之后。一系列連鎖反應會隨之而來,就算過后覺得不盡如人意,也只能慢慢積蓄能量,在下一次選擇的時候再調整前進的方向。身陷此類情境,就得在未知而不定的世界中首先把握住自我,弄明白自己最適合的、最愿意堅持的是什么,同時收集足夠的有效信息以對各種可能做出比較分析,并具備勇往直前的意志和韌性。
兩難還可能產生于自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對于個體而言,世界,尤其是社會,是先“我”而在的,有著早已形成的環境與規則,又是由千千萬萬個成長變化中的“我”組成的。因而也就不斷處于發展與更新當中。若兩者步調不一、速率不同,個體與全體、自我與他者、現時與過去就難免有齟齬的時候。也許是個體需求與社會既有規則、價值觀的不協調,也許是個人的選擇與他人的期望不相符。這樣的情形,在社會變革時期更常出現。如巴金的《家》中所描寫的那個新舊社會交替時期,一代青年在新的民主自由人權思想與舊的封建禮教的沖突之中掙扎煎熬,最終三弟覺慧選擇出走、前去追求新的生活,而作為長房長孫的大哥覺新則選擇了撐起整個大家庭。另一面又暗中支持著覺慧的追求。今天的社會因為技術的日新月異、經濟的飛速發展、多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處在快速的變動當中。不同價值觀間的沖突常有顯現。是如老一輩期望的選擇安穩的生活,還是追隨自己的興趣?是堅持理想,還是妥協于現實的世俗和平庸?正因為沒有誰是孤身一人,牽扯的方面多了,做決定時難免瞻前顧后、舉棋不定,陷入兩難。不同的人心中天平傾斜的方向不同,最后做出的選擇也就不同。
兩難是我們都會遇到的人生困境,有的人向左走,有的人向右走,有的人進一步,有的人退一步,還有的人呆在原地久久苦惱不得脫離。前路不止一條,選擇不止一種,但不論如何,分析時明智、決定時果斷、行路時勇敢、最終承擔得起責任,是為可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