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最初學習語文的情境嗎?字組合成詞,詞再連綴成句。每一個漢字是語文最基礎的元素,一筆一畫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義中蘊藏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以字開篇,讓你從頭開始感受漢語的美妙與魅力。
難,意思很明了,就是“困難”,可是要解說這個字的來頭還真“難”。難,繁體作“鞋”,篆體為“韉”。怎么解說?卻是眾說紛紜。《說文》只是這樣寫著:“雛也。從蔦,堇聱。鞋,鯖或從隹。”告訴我們是形聲字,與鳥有關(隹也是鳥,短尾鳥)。《漢典》提供的解釋則是這樣的:“①本義:支翅鳥。②假借為困難。”支翅鳥據說是翅膀沒長羽毛的鳥,飛起來當然困難。可照此說來,義項②就不應該說是“假借”,應該是“引申”。還有一種解說比較奇葩:“堇,施刑;隹,隼,食肉猛禽。表示以鳥啄為刑。造字本義:酷刑,捆綁受刑者,讓猛禽啄食而死。”是先有“受難”,再引申出“困難”的意思。
不過,還好,不管怎么解釋,都認定“難”的基本義是“困難,艱難,不容易”。
似乎,鴻蒙宇宙,浩漫人生,“難”便構成為一個永恒的主題。試想想,從宇宙產生到生命形成再到人類“主宰地球”,經歷了多少個億萬斯年,只要哪一個環節被偶然改寫,今天的這個世界就全然不是這個樣子,我們不知有多難;而作為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本身更是一個偶然而又偶然的極小概率事件,我們也不知又有多難。可是當我們一步一步走過自己的人生時,我們才真切具體地體驗和感受行走之難。
豈止如瀟灑行天下的李白所感慨的那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就是做人家兒媳的蘭芝也強烈感受到“君家婦難為”(《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伸卿妻作》),而南朝宋時一生沉淪的鮑照只好“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再看今天,曾經頗有影響力的電影明星劉曉慶曾感慨“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名女人難上加難”,又何止是“做女人更難”,今天就有首《難》之歌唱道“做男人難,做好人難”。
其實人生天地間,沒有不難的,更何況有時候還要遭遇“兩難”。“自古忠孝難兩全”就是“兩難”的極致。且看西晉時李密寫給晉武帝《陳情表》:“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曰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他終究認定“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對于祖母的那一份至孝之情是如此動人,他聽從了內心的呼喚,身處兩難之境而做出了抉擇,可歌可泣。當然也有說其實李密骨子里還是不愿意奉事新朝,于是找了這個借口,可也是進退狼狽:入朝為官則有違本心;違命不仕則大難臨頭。也就憑借這個打動人心的借口解決了這個“兩難”問題。可是,不管究竟是什么狀況,他算是解決了兩難問題,而且都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
認“命”吧,做人沒有不難的,有時甚至要受難,甚或一個接一個,這也才構成我們的人生;可是再難再受難也要做人,而且要努力好好做人才是。靠什么去走過那么多命定的與生俱來的“難(nan)”與“難(nan)”?我們已經有了答案: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一個一個地走過,走出美麗人生的軌跡。試想想,如果是“心為形役”,不去走過,則是終身無以救贖的“受難”,如此的苦難人生,我們不要。
可是,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向下最輕松最省事可是也最墮落,有時我們真的懂得救贖自己走過艱難或苦難的道理,就是走不到應該有的位置與方向。這,也許別人幫不上你什么忙,就靠自己的打拼。請靜心聽聽那首《難》之歌的最后幾句吧:
仔細想想誰不為生活忙碌而承擔,有些難關,多走過幾次才會有答案,幾十而立都不算晚,向上吧少年。
“向上吧少年。”
——這是少年最該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