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凝練、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寫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練文字功底的必讀之物。在古意中探尋主題的側面,在古文中聆聽遙遠的回響。如今,我們的心靈仍能與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聲。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日:“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日:“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日:“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兄,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絮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參考譯文
屈原被流放后,三年不能再見到楚王。他竭盡才智用盡忠心,卻被讒言遮擋和阻隔。他心情煩悶,思慮混亂,不知道該往哪里去。于是前往拜見太卜官鄭詹尹,說:“我有些疑惑的事,希望根據先生的占卜來決斷。”詹尹于是把蓍草擺放整齊,把龜甲拂拭干凈,說:“您有什么指教?”
屈原說:“我是寧愿老老實實,既樸質又忠誠呢,還是忙著迎來送往,周旋應酬,而使自己不會困厄呢?是寧愿鏟除茅草,努力耕作呢,還是去游說王公貴人,來謀取名聲呢?是寧愿直言不諱,以致危害自身呢,還是順從世俗,貪圖富貴,來茍且偷生呢?是寧愿超塵脫俗,遠走高飛,來保全純真的本性呢,還是阿諛奉承,卑躬屈膝,來獻媚討好貴婦人呢?是寧愿廉潔正直,讓自己清清白白呢,還是圓滑諂媚,像脂肪那樣油滑、牛皮那樣柔順,來曲意逢迎呢?是寧愿高傲軒昂如同一匹千里馬呢,還是平平庸庸如同一只水中的鴨子,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保全自我呢?是寧愿和駿馬并駕齊驅呢,還是跟隨劣馬的足跡呢?是寧愿與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跟雞鴨一起低頭搶食呢?這些到底哪個吉祥,哪個兇險?什么該舍棄,什么該依從?世道渾濁不清:薄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千鈞重物卻被認為是輕的;黃鐘被毀壞丟棄,瓦鍋卻被敲得響如雷鳴;諂諛的小人飛黃騰達,趾高氣揚,賢能的人士默無聲息,無人知曉。哎,可嘆啊!有什么可說的呢,誰知道我的廉潔忠貞?”
詹尹聽罷,便放下蓍草,推辭道:“所謂尺有尺的不足,寸有寸的長處;事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數有它算不到的事情,神靈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按照您自己的本心,去做符合您心意的事吧。我的龜甲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啊!”
我國古代有一個東食西宿的故事,原文是這樣的:
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意思是說,齊國一戶人家有個女兒,附近兩家人向她求婚。東邊那家的兒子長相丑陋,但家境富裕;西頭那戶的兒子相貌堂堂,可家境貧寒。做父母的左右為難,不好做決定,就把難題拋給女兒,由她選擇:“你自己決定想嫁哪家,要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就袒露一下相應那邊的手臂來示意一下,也好讓我們知道你的意思。”姑娘就把兩只手臂都露出來。父母驚奇了,問她什么意思。她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顯然,這個姑娘在終身大事上遇到一個兩難選擇,東西兩家各有優點,選擇東家有好日子過,可與一個丑男人朝夕相處實在不樂意;選西家吧,有帥哥相伴可又得過苦日子,也心有不甘。殊不知老父老母那里的難題,在姑娘這里卻不再是難題,她居然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欲東家食,西家宿”!這下她父母恐怕要目瞪口呆了,豈有如此嫁人之理!有誰消受得了你這等“奇葩”!這個姑娘也真說得出口,她的這句話由此成為千古笑柄。“東食西宿”后來成為成語,用來比喻貪婪的人沒有操守,唯利是圖,企圖兼有兩利。
這當然只是一個諷刺笑話,或者說是寓言故事。但細讀之下確實意味深長,耐人玩味。
人生中總會遇到進退兩難,難以抉擇的情況。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人又是可以講理性、明是非、有原則、有操守的。有的選擇也許無傷大雅,就好比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無可非議;有的卻茲事體大,無異于一道嚴峻的人生考題,甚至是一塊試金石,怎樣取舍,何去何從,反映著你的人生態度,決定著你的人生道路,還可以檢驗出你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格的高下,品德的優劣,等等。故事中的那個姑娘之所以成為被諷刺的對象,就在于失去了做人的原則,沒有了廉恥。相比之下,《聊齋志異》中的美麗能干的菊精黃英姑娘頓時光彩照人,她說:“東食西宿,廉者當不如是。”
然而,要做一個廉者,并非易事。古往今來,許多志士仁人為我們面對人生那些緊要的兩難選擇時如何做出決斷,提供了答案,樹立了楷模。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卜居》,說說屈原吧。
“卜居”就是占卜自己該怎樣處世,何去何從的意思。從標題看,作者當時內心正遭遇困惑迷茫,陷入到巨大的矛盾痛苦之中,以至于要通過占卜來詢問吉兇,決定去從。從開頭的“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可知,文童寫于其被楚懷王流放漢北之際。屈原此番卜問,與他生平的個人遭際密切相關。屈原本與楚王同宗,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屈原列傳》)。才華出眾,忠心耿耿,擔任左徒。盡心國事,深受楚懷王信任。在他的輔助之下,楚國出現了一派興盛的景象。不料正直忠誠的他卻遭到嫉賢妒能、爭寵獻媚的奸臣的謠諑攻擊。以致被楚王先是疏遠、去職,繼而一而再地流放。從此小人當道,朝政混亂,楚國也從此江河目下,日益衰敝。心懷美政理想,始終心系國運的屈原。對此怎能不憂心如焚,痛苦憤懣?偉大的心靈也有苦悶彷徨的時候,而當個人的遭際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關聯的時候,這種苦悶彷徨便帶有了更深廣的內涵、更震撼人心的力量。回顧平生,“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眼下正貶黜江湖,報國無門,前途未卜,我做錯了嗎?這世道是怎么了?“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多么令人痛苦不堪!多么令人茫然失措!前路漫漫,該往何方?他于是找到太卜鄭詹尹,希望一解心中之惑。
第二段是文章主體,全系作者的卜問之辭。集中表現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作者內心似乎被一些問題糾纏折磨很久了。郁積于胸,于是難以抑制地一連用了八個“寧……將……”這種表示兩疑的選擇句式,列舉了八組正反相對的處世態度和方法,將自己的心事和盤托出。是忠貞愛國還是超然世外?是堅持理想還是貪圖富貴?是廉潔正直還是奴顏婢膝?是潔身自好還是同流合污?是直言不諱還是茍且偷生?是抗爭到底還是隨波逐流?是堅守本心還是放棄操守?總而言之,作者在對立鋪排中反復追問的就是如何在兩種截然對立的人生道路和處世原則之間做出選擇:要么選擇高尚要么選擇卑鄙,要么選擇正義要么選擇邪惡,要么選擇剛直清正要么選擇卑污猥瑣;選擇前者意味著繼續遭受打擊,承受苦難甚至危及生命,選擇后者則意味著富貴安逸,生活無憂。作者似乎陷入了矛盾困惑之中,感到迷茫猶疑,左右為難。“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行文至此,給人一種不知所從,真要借助神明指點迷津的感覺。但是,屈原真的迷惑了嗎?
如果說“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之前的八組選擇句式確乎是卜問之辭的話,那么其后的幾句卻無關卜問,不再彷徨,而是一變而為憤怒的質問和聲討了。“世溷濁而不清”,是作者對這個社會一針見血的評語,“蟬翼為重,干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兩組意象鮮明、對比強烈的比喻,則揭示了這個渾濁不清的社會陰陽易位、黑白混淆的癥結之所在。“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無怪乎“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了。“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該如何立身處世,只可嘆世道黑暗,價值觀錯亂顛倒,沒有人在乎你的清廉忠貞。有些人讀了《離騷》《九歌》等,總以為屈原是個迂腐的書杲子,異想天開,不懂人情世故,像個任性的孩子似的不管不顧,其實他懂,他比許多人更懂,他不但懂,簡直看透了,洞若觀火!你看,“哫訾栗斯,喔咿儒兌,以事婦人”“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他對那些軟骨奴、賤骨頭們投機鉆營、舐癰吮痔的無恥行徑,可謂發奸讁伏,窮形盡相!“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他只是無力回天罷了!懂世故,但不世故,這正是屈原最可寶貴的品格。因此,當我們回看前面那八句看似兩疑的卜問之辭時,就會發現:那些兩兩對立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原則,判然有別,涇渭分明;那些鮮廉寡恥、賣身求榮卻自鳴得意的茍且者,在他的筆下原形畢露,丑態百出;而作者在措辭上,褒貶又是何等強烈,愛憎是多么分明。卜問之中,何棄何取,何去何從,答案已然分曉,昭然若揭。這哪里是什么卜問,分明就是對宵小之徒的無情諷刺,對黑暗世道的憤怒抨擊,對堅守正道的自己的有力鞭策。表面上他是問卜于太卜鄭詹尹,其實是在問自己,問自己的本心;越是追問,美丑畢現,內心越是澄澈;越是追問,迷霧驅盡,信念越是堅定。因此,作者早已暗設伏筆。寓答于問,結尾太卜鄭詹尹“釋策而謝”,卜問無果而終已是文勢之必然了。“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就是屈原給自己的答案。而太卜鄭詹尹只是個“托”而已。
荊楚之地雖有濃厚的巫覡傳統,占卜吉兇也是古人的日常習俗,但如前所述,本文中逆勢而行的孤獨者屈原不是真的要通過占卜確定前程,而只是借用占卜問答的形式展開行文,借此宣泄心中郁積的痛苦憂憤,以表現內心的矛盾沖突罷了(這就是后來的賦作如《赤壁賦》“設為問答,以顯己意”的寫法)。他是有疑惑,他疑惑的是楚王怎會變得如此昏聵;他也有苦悶,他苦悶的是他所熱愛的祖國怎么會讓一個正直善良的人舉步維艱,窮途末路;他是有憤懣,他憤懣的是那些囂張得意的奸佞之輩怎可把世道攪得如此污濁不堪;他也有迷茫,他迷茫的是楚國的前途命運究竟是吉是兇。至于個人呢,則懷瑾握瑜,順乎本心,我行我素,決不茍且。這種思想感情和后來《涉江》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以及《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等的精神實質是完全一致的。
清代劉熙載說:“有路可走,卒歸于無路可走,屈子是也。”所謂“有路可走”,就是朝秦暮楚,東食西宿,就是選擇妥協和茍且,而這恰是他深惡痛絕的,他的原則操守怎會容許他這么做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決心為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保持高尚情操斗爭到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屈原最后自沉汩羅江,為理想殉道了,他始終以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高貴、悲壯的形象,彪炳千秋,永載史冊。
人生多歧,君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