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呢,最緊要就是開心。”
這大概是40年來香港TVB最為經典的臺詞。開心就好,是我們在對一件事情不明就里時最常用的安慰。但許多時候,人們所謂的開心,不過只是一時的高興罷了。當一個人被詢問“你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的時候,他最需要的很可能并不是一碗面條。許多人都有過奢望在短時間里用簡單的方法解決(遮掩)問題的體驗。許多人都不愿意面對:回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絕非所有的問題都會隨著時間消融。
我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上學時學過草履蟲的逃避反應運動。義務制教育的生物實驗相對粗糙,滴一滴鹽水,草履蟲在顯微鏡下朝鈉陽離子濃度低的方向逃避。有趣的實驗,語文老師們把這個行為,叫作趨利避害。畏死樂生,是我們的生物本能。但我們也知道,人類進化到如今,是一場不斷剝離動物性的漫長變革。許多的人性,恰恰都是違背獸性的。是以符合進化原則的“趨利避害”,在社會生存中,并不一定總能繼往開來。做人呢,最難的就是保持人性。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過一句話:“事實上,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很有意思。一個人內心已然存在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我們各自探索生活的手杖,也是自我圈禁的無形牢籠。遇到一件事情,我們往往首先想要解讀出我們愿意相信的意義。因為在意自我思維與情感的舒適度,我們有時甚至會刻意規避真相。你知道真相就在那里,卻不去推開那扇門而選擇悄悄避開,甚至真相已擺在眼前,仍有人視而不見,畫地為牢。于是,就容易有諸多難解的誤解。
錯誤地理解一件事,也許是我們縱容社會群體意識“幫”我們作出的選擇,也許是我們自己主觀的決定,更多時候兼而有之。誤解的根源,不一定因為個人的見識淺陋,其最大的魔障,其實是我們趨利避害的惰性。能否解開誤會的癥結在于誤解者是否具有面對真相的意愿,而不在于獲取真相的途徑和遮蔽真相的壁壘。
然而舒適的影響力,太強大了。我們在物質的舒適面前或許還能有半分清醒的頭腦,然而面對心理的舒適,每一個人,都是癮君子。直言不諱的人總是得到這樣的提點:“如果你告訴他真相,他肯定想打死你。”于是有些率真可愛的人慢慢變得沉默寡言,因為他們周圍,有太多更樂意活在謊言里的人。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當一個人太過在意自我的感受,他者的真假虛實即無甚重要。在自私面前,誤解是無解的。
可是,當我們活得像草履蟲時,我們究竟在為什么而活?除了生存,生活是否還應有更多的意義?生命終有結束的一天,生活也不會總能心想事成。許多客觀存在的壞事,不是人們的主觀思維能輕易擦除的。當我們不能勇敢地面對死亡,面對生活的悲慘,我們真正在規避的,是不夠強大和勤勉的自我。如果,如果我們十分了解真實的世界,如果我們非常了解人性的真諦,如果我們讓自己成長得足夠堅韌和寬容,或許就不會讓規避成為習慣,而是活得,更加坦然無畏。
做人呢,不只是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