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逃禹
都包含某些藝術,
某些虛張聲勢,至少
育殺些令人費解的
人體和金屬的
相互轉換也就是說
當它們混合的時候
鐵鏈并不需要完全
解開。在每次混合
的最后他必須重新
撻純自己。而這個不斷
重復的過程中最固難的
部分是:打破束縛之后
更回原先的那個胡迪尼。
薦詩/光緒
在開始看的時候,我并沒有覺得這首詩有特別打動我的地方。但是在第二次打開它的時候,突然領會到它的深意,渾身一戰。本詩的中心人物胡迪尼(HarryHoudini)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魔術師,最有名的表演是在被多重手腳鏈銬束縛的情況下從水下逃生。盡管胡迪尼強調自己的逃脫術只是各種技巧的集成,毫不留情地打擊各種“超自然騙術”,但仍然有人相信他是真正的“魔法師”,在他的鏈銬水下逃生表演中發生了一些已知的自然法則不能解釋的現象。
《胡迪尼》這首詩虛構了胡迪尼逃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涉及某些肉體和金屬的相互融合和轉換。詩的結構和語感很好地配合了這個主題,雖然語法不是特別復雜,但是有一種纏繞融合不可分割的感覺。最后一句是全題的題眼,在經歷這樣的轉換之后,胡迪尼能否還原之前的肉體,成為原先的自我?這個問題很像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或者另一位古希臘哲人普魯塔克所說的“忒修斯之船”悖論: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胡迪尼》這首詩增加的新元素是“束縛”。胡迪尼需要從束縛中逃生,那他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這種束縛相融合,那么,他如何知道自己真正擺脫了束縛,而不是自身就已經和束縛合二為一?
本詩的作者凱伊·瑞安(Kay Ryan)是還健在的美國當代詩人中的最重量級人物之一。她1945年出生,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和美國主流詩界若即若離,直到2008年當選美國桂冠詩人。凱伊的詩歌具有一部分“現代經典”所具有的精煉感和內在的旋律性,同時又有自己獨特的把旋律“拆分重組”的本領,《胡迪尼》的“歷時性”(diachrony)和“共時性”(synchrony)共存的結構感就是典型的例證。凱伊的詩都是經歷長期思考寫成,她說她會給自己的詩“一種冷靜感”,“我可以觸碰很燙的事物,因為我會給它們一些距離”。
對于詩者來說,凱伊的詩也需要慢慢領會,《胡迪尼》就是這樣。在下載了這首詩半年之后重讀,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和身邊的很多人都是“胡迪尼”。我們每天都因為各種目的主動套上各種束縛,我們每天擠地鐵去別人的地盤,向更有錢的人賠笑,一邊罵自己一邊裝出光鮮的樣子吸引別人的注意。在經歷了各種奇異的轉換之后,我們認為又回到了自我,準備迎接新的“挑戰”,但我們真的可以回去嗎?當我在星巴克送走潛在的合作對象,看著桌上喝了一半的咖啡和半塊冰冷的“提拉米蘇”,我常常有一種奇異的疏離感:我跟這一切有什么關系?我還是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