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明威經歷過“老人與海”,寫出了《老人與海》。
我見過老人,也見過海,只是沒有同時見過“老人”和“海”。
我是極其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小孩的,即使你不愿意,生活還如同身份證號碼上的數字一樣,冰冷地擺在那里。不管你接不接受,木已成舟。唯一能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出去買票能買成人票。
額娘辦事,來長沙,順道來看我。原來保留的那些紅色的火車票變成了藍色,一個小時的等待縮短為了二十分鐘。當然,記憶從紅色變成了藍色,可距離卻依舊沒有改變。母親像個小孩兒一樣,嘰嘰喳喳地訴說著路上遇到的新鮮事,我側耳傾聽。然后我拉著母親去了冰淇淋店,試圖用一個甜到不行的甜筒讓母親休息一會兒,然而我失敗了,和往常一樣,結局是我吃了兩個。
燥熱的下午,身上的汗如同幾天前長沙下的雨。郁悶的是已經五月中旬,可依舊沒有聽到知了和蟬鳴。仔細一想,是有一年沒聽過了。以前小城滿城知了,沒事就去逮,逮了又放。很好奇它們在如此酷熱的條件下仍能大聲放歌(雖然別人說這是哀號)。我只固執地相信,長沙的知了只是嗓子啞了,而不是沒了,就如同即將到來的別離,我只固執地相信我們只是捉迷藏,而不是真不見了。
“我在海里走得很順當,我把頭埋在了苦澀的水里。頭上有閃電與雷鳴,還有很多卷云,所以我知道,還有漫長的一陣小風……”鯊魚沒有撲向我,閃電與雷鳴還好不是老師講課的聲音,還好我是在床上不是海里,雖然枕頭已經濕了。我極不甘心地爬起來,去完成我要做的事。還好,今天的事沒有留到明天。果然,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那我為何還要自己瞧不起自己呢?才華還撐不起野心,就先做好想象,等到出海時,一切只不過是順理成童。
我以一個小孩的身份,在人間看見了那么多看不見邊的“海”。
還好,一百三十公里以外,有我的茅棚。可我不想空著手回去。
勇敢的小孩要出“海”了。我仿佛看見了無數條大魚向我致敬。
點評
想象力豐富又精彩!看似散淡的敘述之中,生活的不遂意、內心的不安、對自己的不自信、對未來的不確定,這些情緒一絲絲地滲透出來,仿佛天氣和知了都因此而有些異常。這是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一種敏感,一邊冷冷地訴說,仿佛世界與自我抽離;一邊又極熱切地觀察,并時刻想抓住機會證明自己已經長大。現實當然不會盡如人愿,離別會來,困難還在,然而固執的內心不允許自己懈怠,青春的號角時刻在提醒著出發。作者從海明威的作品中汲取了力量,漸漸明白之前對生活存在許多誤解,哪怕有那么多“看不見邊的海”,也要努力向前!結尾處神奇而又壯闊的畫面,給人以信心和力量,又一個年輕人要去闖蕩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