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已經使信息能夠充分流動,下一步將是互聯網促進資金流、物流和人的流動。
3月的互聯網依然保持著它的熱度,大佬們在IT領袖峰會上談笑風生,Apple Watch和全新MacBook華麗亮相,亞馬遜中國在天貓的旗艦店低調開業…… 但最吸引業界關注的莫過于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互聯網+”行動計劃。
多年來一直不倦尋找各色題材的資本市場最先對此做出反應,近一個月以來,“互聯網+”概念股表現強勢,網絡安全、在線教育、移動支付、云計算、手游等多個概念板塊漲幅居前。投資者混合著賺錢的喜悅、追高的恐懼和踏空的焦慮見證了創業板和中小板股指屢創新高。媒體和研究機構也不甘落后,“互聯網+”分析文章立刻傳遍朋友圈、微博、各大新聞門戶與客戶端。業界自然對此歡欣鼓舞,一時間“互聯網+”成為“風口”、“互聯網思維”、“生態系統”等一干概念之后的又一熱詞。
首先,“互聯網+”立足于互聯網產業。經過近年的快速增長,我國互聯網產業已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一些消費類互聯網服務與應用甚至領先于美國,這使得互聯網產業成為少數幾個具備國際競爭力、有可能成功“走出去”的產業之一。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說,“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是我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下一個目標。
同時,“互聯網+”更加放眼于各個傳統行業。意在通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行業相結合,實現制造業、商業、金融業等各產業的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
建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實現了巨大的跨越,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傳統行業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資金、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市場配置效率依然較低,制造業、農業依然大而不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及商業服務業仍不能讓人滿意。
信息技術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們看到了大幅改造傳統行業的可能性,便捷、高效、體驗良好的互聯網服務與產品也讓我們越來越無法忍受傳統行業的低效。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已經使得信息能夠充分流動,下一步將是互聯網促進資金流、物流和人的流動。
為了實現這一任務,互聯網可以發揮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或者是入侵者,以“鯰魚”的身份倒逼傳統行業提升競爭力;或者是“使能者”(Enabler),給傳統行業帶來有力的生產力工具;或者是顛覆者,推動傳統行業技術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實現效率提升。
以阿里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對傳統商業的改造已有一段時間,而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對制造業的改造則剛剛開始。無論是“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還是“工業4.0”,還需要互聯網人踏踏實實的努力。
我國IT產業,特別是互聯網產業以民營經濟為主導,建國以來,民營經濟第一次揚眉吐氣,取得如此讓人眼紅的地位,不再只是“有益補充”或“重要組成部分”,而是領軍的創新力量。
是優秀的互聯網企業通過努力和創新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是技術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是時代給予的責任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