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是一個瘦削,身著黑色帽衫,腳踩球鞋的普通大學生。就長相,他并不出眾,拎出來扔到人海里也不消幾秒鐘便可以消失。但他其實又并不普通,一道在數理邏輯界沉寂了很多年讓許多博士、數學家都望而卻步的難題,讓他一個本科大學生,給攻克了。
成就他的是什么,他告訴我們,是一顆愿意等待的心。
他是劉路,中南大學大三學生。
面對接踵而至的贊譽,他自覺不配。從高中到大學,數學成績都不是很突出,他能夠破解國際難題,全要歸功于他自己廣博的閱讀。他不唯興趣抑或是高分,課外還常常借全英文的書籍和資料去看,涉獵之廣之深遠超同齡人。
他所在的環境又究竟是怎樣?
據一家采訪他的媒體報道,他所在的專業是屬于數學理論類的,報名者門可羅雀,在這個時間點,他的同學兼職的兼職,找工作的找工作,學校在這里只是淪為寢室與食堂,毋寧說是到圖書館看一些“無意義”的書,暖暖椅子都是難事。
換大言之,便是躁動——整個象牙塔似乎通體都彌漫這種浮躁喧囂,老師忙著發論文,評職稱,教授走穴,校領導寫歌,百年慶典上“尊爵不尊學”,抄襲、造假迭出,讓學術良心被鑿蝕得傷痕累累,書生汲汲于社團干部,熱衷兼職,實習和出國,早早就為“稻粱謀”,還有多少人愿意像他那樣看一些艱深的數理書籍,啃著枯燥的理論刻苦鉆研,還愿意抱著大疊資料搜羅思考自己的問題?
而這些,劉路似乎沒有看到,他慢下來,專注自己的事。
不禁想到語文老師曾提到的現今大學專業的困境,熱門專業如經管、計算機等門庭若市,而一些冷門專業,如考古、宇宙學則報名者寥寥。他當時要我們這些學理科的孩子舉手表決一下,真心實意地,是否以后要從事科學事業——換言之,便是想當科學家的。
舉手的人寥若晨星,舉的時候也是猶豫不決,緩緩地舉起,仿佛一陣風便可以吹倒似的。沒有一只手是堅定不移,果決地立在那里。
老師嘆了口氣,說:這還是理科班的孩子啊。
現在想來,老師那一聲沉重的嘆息,到底昭示著什么,結果不言而喻。我們班級小團體上的這一次舉手,折射的是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風氣。我們高中生,小時候在同學錄上寫下的所謂要當科學家的誓言,逐漸被腐蝕,被同化。
劉路此刻又在哪里呢?他在圖書館里,他在書桌前,他在一顆愿意等待的心里。他的生活,被一腳一腳踩實在腳下,他沒有跑起來,但他的心,已經凌駕于我們之上。在這個整個社會都急躁不安,成功學、拜物教和消費主義盛行,名目繁多的選秀招搖過市的時代,一個年輕人在書桌前安靜地研究著數論,真可謂一段佳話。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學著放慢腳步,看看路,抑或是創造“袁隆平式”的財富,既造福自己,也造福人類?
等等,豈不是更好?
點評
以一個主體人物為鏡子,往兩個方向映射。一個是整體的學術氛圍,一個是以作者為代表的更年青一代的價值觀。別看只有短短千字,卻道出了社會現實中最值得擔憂的幾個要素。因為環境太能夠影響人,而年輕人又是國家的未來主人翁。現在的年輕人是怎樣,未來的中國可能就是怎樣。欣喜的是,仍不乏像劉路這樣沉靜的大學生,也不乏像作者這樣有憂患意識又愛思考的中學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低頭看路,一步一步,不急不忙踏踏實實地走。未來,一定會為你們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