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證券大股東中信股份短期內套現百億元,因其減持恰好發生在證監會處罰前,令市場懷疑其存在內幕交易,而公司研究所發布的報告稱券商板塊整體高估,或為其減持開脫
3000點上逃頂的股東哪家強?非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莫屬。
2015年1月13日~16日,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中國中信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股份”)巨額減持套現約114億元。
其減持時點可謂精準。1月16日,中信證券因融資融券違規被證監會點名處罰。
1月17日,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券商股估值過高,評級為“中性”;1月19日,券商板塊領銜跌停,為A股暴跌“貢獻”不少。
一系列事件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在中信證券身上,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的減持是偶然還是有意為之?其減持是否為了套取現金參與H股定向增發?在其減持后,公司研究所發布了券商高估的報告,這是否在為其減持開脫?《投資者報》記者于2015年1月22日就上述問題致函中信證券,就大眾最關心的股東減持原因等問題予以采訪,但截至發稿時,仍未得到回復。
第一大股東“精準”減持惹爭議
1月16日,證監會對部分融資融券業務存在問題的證券公司進行處罰,中信證券被暫停新開融資融券信用賬戶三個月。就在中信證券受到處罰前的四天內,公司第一大股東中信股份通過上交所集中競價交易系統減持公司股份合計3.5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16%。其中,1月13日減持4500萬股、1月14日減持4300萬股、1 月15日減持2.1億股、1月16日減持5100萬股。
有媒體質疑,中信證券作為被處罰方,有條件比市場提前獲知被處罰的信息,股東在公司兩融業務被罰消息公布前拋售股票的做法,可能涉嫌內幕交易。
針對市場質疑,中信證券于1月20日作出公開說明:首先,1月16日17時,公司通過網絡報道才獲悉受到處罰,相關報道是基于證監會例行發布會的公開消息,事先公司并不知情且未收到任何處罰通知。其次,大股東中信股份表示此次減持中信證券股份的行為是正常的經營決策行為;而關于中信證券融資融券業務受到處罰的情況,中信股份也是于1月16日收市后從公開渠道知悉,事先并不知情。
對于公司公告中提及的“正常的經營決策行為”,一般而言,在臨近年底時,股東們減持股票套現可以扮靚其財務報表。以南京高科為例,公司發布公告顯示,2014 年12月5日及12月8 日,公司通過二級市場累計減持中信證券456萬股,該交易產生的凈利潤約 6900 萬元,超過公司2013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的 10%。但是中信股份對中信證券的減持發生在1月份,無法對2014年度投資收益產生影響。
不過,大股東在減持套現后中信證券就被處罰,減持時間如此巧合,受到市場懷疑是難免的。
另據《投資者報》統計,在3000點以上逃頂的公司中,被減持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中,券商股占據六席,中信證券被減持額高居首位。
被疑減持意在定增港股
滬港通開通后,恒生AH股溢價指數大幅上漲,A股相對于H股溢價越來越高。中信證券1月22日A股價格為28元,而H股的價格為25港元左右(約20元人民幣),A股較H股溢價四成。這種現象給同時在內地和香港上市的大股東帶來了機會:拋售A股,定增H股,在保持持股數量不變的同時還能套現巨額現金。
此次大股東減持時間正值中信證券H股擬增發融資期間,所以一些投資者懷疑中信股份拋A股意在定增港股,賺取巨額差價。
中信證券于2014年12月28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新增發行H股15億股,所募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補充公司資本金。如果中信股份減持A股的目的是定增同樣數量的H股,中信股份可以在保持持股股數不變的情況下,賺取H股低于A股產生的差價。按1月22日H股收盤價25港元(人民幣20元)計算,中信股份減持的3.5億股,若在H股市場通過定向增發拿回來,則只需要70億元。中信股份持有的股份不變,繼續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卻趁機賺了約40億元的差價。
中信研究所為減持找理由
1月17日,中信證券研究所在其題為《估值已處高位,政策信號將沖擊股價》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去年11月以來券商行業累計上漲127%,目前行業平均市凈率3.4倍,大券商市凈率2.65倍,估值已處高位,政策信號預計將沖擊股價,建議短期獲利了結,觀望市場后續趨勢,下調行業評級至“中性”,下調所有個股評級至“持有”。
兩個事件并不是同一部門所為,減持是大股東中信股份的行為,研究報告是中信證券研究所的行為,但二者都屬于中信集團。所以此份研究報告似乎在“解釋”大股東的賣出行為,減持是因為券商股估值偏高。
截至1月22日,在經歷此前幾日的大跌后,中信證券收盤價為28.43元,市盈率約40倍,市凈率約3.5倍,市凈率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長期來看,金融改革、市場化等大方向不會輕易改變,券商作為資本市場的組織者是直接受益者。這次兩融處罰更多是為了控制節奏和風險而采取的調節措施,政策調控更多是節奏而非方向的變化,預計“加杠桿”和“創新”仍將是券商板塊2015 年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