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近些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日趨嚴重,這已經成為我國犯罪的主體,并且其社會危害性極大。本文主要從家庭原因、學校原因、社會原因等幾方面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原因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這個時期被犯罪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年齡段”,為犯罪的高發年齡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復雜。家庭、學校、社會作為最主要的三個客觀因素,則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子基本環境要素。
一、家庭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
《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未成年人一出生,所處的第一個生活場所即是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起點。未成年人在逐步邁向社會的過程中,一個不和睦、不完整或者教育方式不恰當的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有原發性的影響。家庭問題對未成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是否完整,對于未成年人的成長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當夫妻雙方感情破裂或一方死亡等情況時,家庭結構便失去平衡,此種情況下如果對未成年人疏于管教,容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養成孤僻、冷漠、自卑的性格。當未成年人在家里得不到溫暖和愛,外人稍微的示好和誘惑便可能讓原本就沒有社會經驗的未成年人動搖,從而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傳統的教育方式使得父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再加上“望子成龍”心切,父母往往就會采取比較過度嚴厲或動輒打罵的教育方法。這樣不僅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有時還會反其道而行。棍棒在鞭打未成年人身體的同時,也鞭撻著他們的自尊和人格。未成年人的心靈受到摧殘,會對父母產生恐懼或者逆反的心態。另外一種相反的教育方式是過于溺愛。“愛子不教不為愛,教子不善不為教”。計劃生育的普及使家庭的生活氛圍變成對獨生子女的百依百順,竭盡全力的去滿足他們的每一個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面對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家長沒有嘗試或者努力去教育孩子如何適應社會,從而忽視了給孩子心理上的關心,拋棄了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甚至對于孩子所犯的錯誤進行包庇而不是教化。這使得未成年人是非觀念出現偏差,養成自私任性、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慣。當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會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并在這種情緒驅使下,罔顧社會道德、法律規范而誤入歧途。
二、學校教育和管理存在漏洞
未成年人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學校,學校教育不僅向未成年人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對學生性格、思想塑造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面將從兩個方面來做具體分析:
(1)教師錯誤的將學生分等次。在個別學校,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生成績將學生分為優生和差生。對于優等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對于學習成績略差的學生,則采取歧視性對待,放任他們自由成長,甚至會給這些學生嘲諷和難堪。中國向來認為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某些不合理不正確的做法,會讓其他學生進行效仿,教師和學生對這些“差等生”進行孤立和嘲弄,也使這部分學生對學習喪失了興趣,逃學、輟學,甚至過早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從而給了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2)學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不完善。未成年人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學校應當開設心理教育等課程。但是很多學校都過分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心理教育,這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了禍根。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幾乎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此時的未成年人正處于性懵懂和性朦朧時期,進入青春期后期之后,未成年人開始對性有所感知。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給與正確的性教育,未成年人便會在這方面表現的相當好奇和無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未成年人會抵制不住外界色情網站和刊物的誘惑,甚至會以身試法,做出越軌等行為。
三、社會不良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因
德國刑法學家費蘭茨·馮·李斯特在他的“犯罪原因二元論”中,提出:“大眾的貧窮,是培養犯罪的最大基礎。”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現如今,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文化垃圾”的出現。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的傳播從一定層面上助長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正之風。
當今社會,網絡市場大量豐富人們的生活的時候,文化垃圾也應運而生。美國學者班杜拉認為“電影、電視常常生動地描繪暴力的畫面,并且劇中的暴力被說成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它甚至反映了一種英雄氣概,那些嫻于暴力的英雄從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會的制裁。由此,人們將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暴力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用于處理日常事務或人際關系。”未成年人在青春期時期,對暴力電影中的英雄人物都有一種崇拜心理,而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宣傳又為這一心理提供了看似正確的引導。有的電視節目對于黑社會性質的犯罪或者犯罪團伙的犯罪過程和犯罪手段加以詳細敘述,這使得未成年人有了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在這些暴力情節的渲染下,未成年人極易形成爭強好斗的性格特征。
綜上所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勢在必行。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關系著國家的未來,這種預防不僅應該從未成年人自身出發,更應該從未成年人所生長的環境來做改善。同時,應以法律方式及早的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傾向進行干預。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比打擊犯罪更為重要。國家和社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應該不斷的進化社會空氣,改善社會環境,從而使未成年人能夠在一個健康、干凈的環境中成長,遠離犯罪。
參考文獻:
[1]屈智勇,鄒洪.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基本特點及發展軌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1).
[2]周國平.犯罪學新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110.
[3]楊煥寧.犯罪發生機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
[4][日]森武夫.犯罪心理學[M].知識出版社,198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