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通過網絡發表觀點、尋求支援、發起倡議、組織活動,已經成為高校學生表達訴求的重要方式。針對各種熱點事件,我們如何進行輿情疏導,變被動為主動,弘揚正能量和主旋律。本文將通過深入研究引發這些群體性事件的內在特征,分析加強預警機制研究的意義,為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高校群體事件 預警機制 和諧
隨著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通過網絡發表觀點、尋求支援、發起倡議、組織活動,已經成為高校學生表達訴求的重要方式。如近年來的“馬加爵殺同學”、“寧在寶馬里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釣魚島與反日游行”等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引起了激烈的反響,帶來了各類思維觀點的碰撞與裂變。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定義
“911事件”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群體性事件的網絡危機高度重視,已經建立起一套比較成熟的預警防范機制,相應的法律體系業日趨完備。在國內針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當前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該領域的理論研究較少,尚未形成權威而準確的概念。較為準確的理解是,針對重大政治事件、自然災情疫情、各種社會熱點等現象,大學生在互聯網或移動通信網絡上,發布一些煽動性、不客觀、甚至是隨意編造的信息,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的、危及高校、甚至是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特征分析
1、現象分析
以網絡為平臺,利用校園 BBS、微信、微博、博客、QQ等即時通訊方式,發布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來發表觀點、尋求支援、發起倡議、組織活動等,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使得其通過網絡發酵,從而引發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這類事件往往爆發突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初期往往表現為網絡跟帖、短信群發,后期一般會發展為集體罷課、靜坐游行等不理智的行為。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一般沒有預兆性,這讓校方事先難以防范,事中難以控制,事后難以根除。
2、誘因分析
盡管整體上大學生有一定是非辨別能力,但不能排除少數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 上網充滿娛樂心態和發泄心態。這部分學生對不確定的信息或者是未經證實的信息,隨意傳播,任意跟帖。特別是在境內外反華勢力蠱惑、煽動下,一些思辨能力不強、的部分學生,對國際國內熱點問題都有可能誘發網絡群體性事件與輿情危機。
3、結果分析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網絡輿情引發網絡群體事件,會推動事件得到有效、合理、公正的解決;但同時,由于網絡輿情中的一些情緒化的、負面的、不理性的看法,會促使網絡群體事件朝著惡性的方向滑坡。
三、加強對網絡環境下地方高校群體事件預警機制研究的意義
如何防范與應對地方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危機,已成為當今地方高校及政府管理者新的挑戰。這對于維護地方高校穩定,構建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無疑具有深遠的影響。
1、有利于預防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營造文明的校園網絡環境
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但思想也不成熟,充滿朝氣但容易沖動,對國內外的形勢關心且反應敏銳但缺乏理性。隨著大學生網民數量的日益增加, 各種社會價值觀的碰撞, 各類網絡突發事件出現的概率更大。因此,從正面引導、教育、凝聚學生,弘揚正能量和主旋律,從而有效的預防并積極的應對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形成健康干凈、文明和諧的校園網絡風氣。
2、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推動高校實現科學決策
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情,其發生與發展、變化與變革,都將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出當下大學生正在關注的校園及社會的熱點與焦點問題。這推動著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朝新的研究方向發展。同時,構建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和高校實現科學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做到全面收集、分析、監控輿情,才能理順情緒,舒緩矛盾,解決問題。
3、有利于維護高校及社會的穩定
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預警的關鍵是在問題還處于萌芽狀態時就要采取有效的、適當的預警措施加以防范,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如果對網絡輿情的監控不到位,響應不及時,處理不妥當,不排除高校群體性事件演變成社會性的群體危機的可能性。
四、結束語
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網絡預警研究暫且還屬于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其內涵與特點、現象與誘因,預警機制的性質模式與構建方式等尚未完全界定。為此,要全面地、客觀的、辨證地去分析、研究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信息,輿情預警及管控機制的建立還需要預警主體、研究者積極地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真正占領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陣地,更好的建設和諧校園,建設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盧榮華,劉海英,詹沐清.網絡輿情及其對網絡群體事件的影響研究[J].信息與電腦,2013(12).
[2]趙會民.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研判與預警的重要性[J].河北法學,2010(10).
[3]龍雅麗.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預警研究[D].湖南大學傳播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康麗珍.新媒體時代高校群體性事件的預防及應對策略[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