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許多建筑工程中會出現與混凝土修改的問題,裂縫乃其中之一,隨著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結構應用越來越廣泛,混凝土裂縫成為了施工中的一項質量通病。裂縫的出現不僅影響建筑物的美觀,甚至導致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和耐久性降低。
關鍵詞 建筑工程 混凝土技術 科學理念
眾所周知,混凝土是一種非均質脆性材料,硬化成型的混凝土內部存在著眾多微孔隙和裂縫。大體積混凝土水化過程中產生大量水化熱,使混凝土內外形成溫差導致裂縫出現。建筑物在設計時本身就是帶裂縫工作的,微裂縫對建筑物的使用不產生影響,但是混凝土受到荷載、溫差作用后會使裂縫不斷擴展和連通。當這些裂縫超過規定的限值后會影響建筑物的適用性和耐久性,甚至降低建筑物的承載能力。 裂縫產生的形式和種類很多,我們應該從混凝土裂縫形成的原因入手來控制和解決混凝土裂縫問題。正確判斷和分析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能要小的控制和減少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從而提高建筑物的施工質量。
一、需要確定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
1、關于建筑結構設計原因。建筑結構設計的不合理會導致混凝土裂縫的出現。比如:設計的構件存在截面突變:板中構造鋼筋配置過少或過粗;采用的混凝土等級過高;混凝土在水化過程中的水分蒸發等等。
2、關于混凝土材料的因素問題。應該明白,不同種類和不同用量的水泥拌制的砂漿干縮性變化很大。混凝土中由于水分蒸發引起混凝土的收縮,水灰比越大,混凝土收縮開裂的可能性越大。粗骨料含泥量過大和顆粒級配不良都會導致混凝土的收縮增大。設計中混凝土使用的鋼筋越多,產生的握裹力越大,約束了混凝土的收縮變形,防止了裂縫的出現。
3、關于混凝土施工工藝和養護。施工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拌合不勻、拌合時間過長,在運輸和泵送時使混凝土的配合比發生改變,澆筑順序和速度不當都會降低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引起混凝土后期產生裂縫;混凝土的養護可改變混凝土的水化速度,養護時濕度越高、氣溫適當、養護時間越長,混凝土收縮越小。在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要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熱,對拌好的混凝土進行預冷卻以降低溫度,減小混凝土內外溫差和溫度應力,養護過程中保持混凝土表面濕度,增長混凝土的養護時間,會減少混凝土裂縫的產生;施工混凝土振搗過程中,若把振搗棒直接接觸到鋼筋進行振搗,使鋼筋擾動,同時使澆筑完的混凝土過早受到振動,影響了鋼筋和混凝土的握裹力,對混凝土變形開裂的約束作用減弱。必須注意,在風速過大或烈日下澆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收縮值大。
二、注重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的防治措施
1、務必做好施工前的設計和準備工作。在建筑結構設計中要合理配置構造鋼筋,防止裂縫的產生;設計中要盡量避免結構斷面突變帶來的應力集中,當無法避免時要充分考慮構造措施來避免裂縫出現。盡可能科學、合理安排好各工種交叉作業時間,在樓板鋼筋綁扎完成后,線管預埋和模板封鑲收頭前應及時穿插并爭取全面完成,盡量減少對樓板鋼筋的踩踏。
2、注重混凝土原材料的選擇和配比。摻加粉煤灰能減少水泥用量并降低水化熱,可以減少混凝土自身體積收縮。在混凝土中摻加減水劑不僅能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抗滲性和減少泌水現象發生,還有利于混凝土表面處置。配合比設計人員要深入施工現場,根據施工現場的澆搗工藝和操作水平,合理選擇混凝土坍落度。改善骨料級配,摻加粉煤灰或減水劑來減少水泥用量,減低水化熱。
3、因地制宜,根據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和和易性要求確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控制砂的粒徑和含量,減小混凝土的收縮量。強化混凝土的振搗工作要求如下:
一是澆搗時振動棒垂直振搗。行列式排列,做到快插慢拔,根據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掌握好振搗時間,避免過振和漏振,提倡通過二次振搗、二次抹面技術來徹底排除混凝土內部的水分和氣泡。由于很多泵送混凝土的自由流淌,形成混凝土的分層澆筑。在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一層,以消除兩層中間的接縫,上一層混凝土的自然形成厚度不能超過振動棒長的1.25倍。混凝土的振搗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8s~10s,以防止石子下沉造成混凝土離析。混凝土澆到面層時,表面應抹平壓實。二是澆搗完成后,應對混凝土采取蓄水保溫措施,表面覆蓋薄膜、濕麻袋等進行養護,以防止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而引起溫度裂縫。避免在雨中和大風中澆筑混凝土。盡早對地下結構混凝土進行回填,有利于減少裂縫的產生。要保證模板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且支撐牢固,使地基受力均勻。三是嚴禁混凝土散落在尚未澆筑的部位,以免形成潛在的冷縫或薄弱點。
三、結論
裂縫是混凝土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只要在施工中切實抓好混凝土的配和比設計、施工工藝、混凝土的養護等各個環節,來改善混凝土的質量減少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縫。
參考文獻:
[1]徐雪英.關注混凝土結構裂縫與對策[M].澆筑工業出版社,2011.
[2]王國華.試述抗裂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