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應用技術型大學環境設計專業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探索適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課程設置。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背景下,《室外環境設計》課程教學與工程實踐應與自然環境和生態相結合,培養適合市場生存的環境設計應用技術型人才。
關鍵詞 應用技術型 室外環境設計 課程設置 生態性
應用技術型大學在院校辦學轉型之際,如何使自身在改革洪流中立于不敗之地,教學特色及辦學理念的樹立尤為重要。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要求,又不影響子孫后代他們自己的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性發展就是生態的可持續性,擴展到社會、文化、經濟領域的可持續性。作為環境設計專業中參與控制并改善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專業核心課程,應用技術型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室外環境設計》課程應將生態工程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新課程教學目標,培養面向市場、具有應用技術能力的環境設計人才。
一、《室外環境設計》課程的生態性任務
2 0世紀9 0 年代以來,環境指標從僅考慮狹義的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轉向全面考慮環境、經濟、社會和人所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并越來越多地引入了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理念。根據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中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的“優、節、保、建”四大戰略戰略任務,對《室外環境設計》課程的生態性趨向要求做出如下總結:
(一)優
在十八大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戰略下,《室外環境設計》課程應提倡學生在設計的始終貫穿可持續發展設計思路,給自然修復空間更多的保留,提倡保護性設計,對自然景觀、自然生態、自然環境最大限度的保留,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設計。
(二)節
在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方針執行中,《室外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應引導并培養學生在工程設計中節約集中利用資源,學習如何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工程設計實踐中使用節能低碳和新能源材料。配套成本及造價估算等課程,建立成本經濟意識,并納入到評分標準中,提倡優效果低成本的設計方案,利用經濟指標體系,引導學生在設計方案、設計理念、設計意識中落實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城市的思想。
(三)保
在設計教學及工程實踐過程中,加大學生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意識。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并監測城市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體會社會、經濟、人口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矛盾,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并在工程設計方案中體現出來。了解與室外環境工程相關的環境保護法規、生態環評等課程,建立生態保護法律意識。
(四)建
加強課程各教學環節,尤其是工程設計環節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評價制度。《室外環境設計》課程的方案評價及課程評分上,可將方案設計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評分體系,獎勵有意識的在工程中使用再生材料、注意設計元素使用耐久度的作品。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課程目標體系和課程考核辦法。
二、《室外環境設計》課程的工程特征及課程設置
環境設計工程的設計對象范圍廣闊。大,包括整個人居環境的系統規劃,小,則是關系到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同場所的營造。室外的景觀設計包括城市各種綠地性質的設計任務,從大型綠地的景觀設計工程,比如濕地、公園、城市綠地、綜合園區等,到小型廣場、街頭綠地、校園景觀、居住區景觀設計工程等等,由此可見,環境設計課程所涉及的工程無一不與環境相關,與生態接軌。從宏觀角度來看,室外環境設計包括:公園綠地、休閑游憩與旅游區、大型綜合園區、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濱水景規劃設計、綠化美化工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與發展、城鄉風貌等內容。微觀角度則包括:公共信息、公共交通、公共照明、公共服務、公共衛生、公共休息、公共管理等設施設計。
環境設計的工程范疇要涉及城市設計、建筑與室內設計的有關技術問題,環境設計師的職責似乎有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味道。環境設計師從修養上講應該是個“通才”。《室外環境設計》課程一般建議在本科第三學年,專科第二學年開設;培養方案中可安排在環境設計專業本科培養的第5、6、7學期;專科培養的第3、4、5學期。此時學生掌握了進一步學習核心專業主干課程的基本能力,具備一定的美學鑒賞、工程設計、工程制圖、繪圖能力。在數年的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在畫室實訓和機房實訓兩種不同教學地點的實踐比較,經過對學生及授課教師的征詢及調查后,總結出:(1)課時。一般64至96學時為宜。(2)實踐和理論課時分配。課程應以實踐課時和理論課時并重可分別占總課時的50%。(3)教學地點。機房為首選教學地點。便于學生在學習設計理論知識的同時及時進行設計實踐工作,便于和教師進行更良好的溝通,促進課程教學目的完成。(見圖1)
三、結論
獨立學院轉型期環境設計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從《室外環境設計》課程的生態性教學趨向分析來看,應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兩個層次,每個層次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補充。第一層次:加深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解,將課程實驗、認知實習放在實踐教學過程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實訓、課程設計與實驗放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層次。使實踐過程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生態設計手段和低碳使用方式,為社會輸送大量具備生態工程意識的環境設計師。
參考文獻:
[1]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185.
[2]羅上華, 馬蔚純, 王祥榮, 等.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實證[J].生態學報, 2003, 1: 3.
[3]吳家驊.環境設計史綱[M].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