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聽聞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云》,曾一度到學校圖書館尋覓,誰知借到的英文原版對我來說太過艱澀,總怕自己才疏學淺,憑那腦中寥寥幾個英文單詞,再曲解了林先生的本意。終于在家鄉的圖書館借到漢譯本一部,欣喜若狂,捧來細細閱讀。
《京華煙云》共五百多頁,很密的字,看了好幾個整天。整本書從清末動亂中開始,在抗日的洪流中結束。講述了幾個家族在這段歷史中的愛情、親情、民族情懷、愛國情感,講述了他們的跌宕起伏,透露了當時中國土地上的人們的價值觀,由此上升到人類歷史命運的角度,反映和反思了在時間長河中的個體與宇宙。
也就是說,對于整本書所敘述的故事而言,作者并不是以從和平到動亂再到歸于平靜的線路來寫的,也并沒有刻意的敘述這幾個家族的興衰榮辱。就它失誤敘事結構而言,并不像某些典型作品中的開端——高潮——結尾的一貫模式,而是始于歷史,終于歷史。就像是截取了滔滔黃河中的某一段,故事從流動中來,到流動中去,在時間的長流中發展著。可以說的是,《京華煙云》站在了一個足夠高的制高點上來表達,它是用人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敘寫種種故事。而并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些家國情懷,或是單純地向讀者樹立一個所謂正確的價值觀,更沒有刻意的描寫誰對于歷史的重要性。可以說這部小說里,沒有一個人是英雄,但卻人人都是英雄。那些所謂的功過是非,也都只是歷史發生的必然而已。
在小說中,每一個發生的事件或大或小,都沒有緊鑼密鼓的烘托氣氛,也沒有故弄玄虛地吊人胃口。而是以一種貫穿全文的道家精神解釋這一切,仿佛每一件事情的發生,以及每一個歷史的轉折,都是自然而然,毋須浮夸或者刻意的驚訝。這種思想不僅是故事外作者的內心表達,也同時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姚家長者姚老大的人生思想。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按照其自然生長之道的,這種自然、必然的道學精神,貫穿了整部作品,與其說這是作者創作的思想傾向,道不如說是整個故事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經脈絡。
同樣,在小說結尾之時,故事卻并沒有結束。姚木蘭與丈夫、女兒一同行走在滾滾的逃難的人流中,一直向前,好或壞的消息也還同時傳遞著,一切的事物都在發生著,繼續著……作者的敘寫到此結束,但此時人們會有許多的猜想,比如這一家人會安全到達他們想到的地方嗎,遠在外省參加共產黨的三個人又會有什么樣的經歷,等等。但是無論怎么樣,無論發生什么,都不重要,都會像過去一樣,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也終將會走。歷史的浪花總會不斷翻起,又涌入河流,生生不息地向前奔流。
而在這本書中,另一個讓我注意的地方是其中影影綽綽的《紅樓夢》的味道,這大概是很多讀者都會感到的一個地方吧。書中的紅玉像極了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她的才情,她的體弱多病,她同樣的心竅比干多一竅,恰和黛玉一一對應。甚至我能從書中紅玉死后的情景聯想到了黛玉死后的故事。而與此同時書中其他幾位女子也如紅玉一樣,與《紅樓夢》中的女兒們一一靠攏。
值得一提的是,全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人——姚木蘭,卻并不像大觀園中任何一位女子,反倒像是作者創作出來的一個理想人物。木蘭的身上似乎散發著雅典娜似的愛與美的光輝,她漂亮、身材勻稱,善良,有才華,有靈氣但也時露鋒芒,擁有女子的美麗敏感和男子的勇敢堅韌。毫不夸張地說,姚木蘭就是一個現實中的“女神”。而她“妙想家”的昵稱透露了她心中的真性情,她生活隨心隨性,卻又不漫無邊際,她在社會時局中有理性有思想,卻也有小兒女的心底情愫,也會有痛苦,猶豫和迷茫。正因如此,姚木蘭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她是一個完整的人。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姚木蘭生活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姚木蘭。
在讀《京華煙云》之前,我嘗試著忘掉前人對它的褒貶評說,忘掉作者林語堂先生的大名鼎鼎,試著用一種“close reading”的方式來了解它。很高興我得到了我所想感知到的東西,但是很多東西僅僅是感知到表面,沒有深究,只是想作為一個閱讀者表達讀后感,而不僅僅是分崩離析的學術評論。感謝那一片京華煙云,給我的思想的天空中又添了一抹絢麗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