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中承擔交通運輸以及聯系各個空間的線性組成部分稱為街道,街道自古以來就具有不同種類的景觀形式特征,不同景觀形式特征的街道,必然呈現出不同特點的藝術形象,對于它們的建造,會有不同的設計方法,對這些不同設計思想的研究,會對我們今后的建筑景觀設計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 街道景觀 街道與城市 街道設計
一、城市中的街道景觀空間
城市中作為聯系各個街區空間和承擔交通運輸功能的地段被稱為街道,它是一個城市內區域間溝通的紐帶,街道的設計和其物質功能以外的藝術及美化的作用,在如今的城市環境中,已很好的融為了一體,任何種類的街道都有以歌劇院背景的三種街景的發展根基,早在維特魯威時代就被他所描繪和歸納出來,雖然名稱和象征的含義已經改變,但其總體上歐洲都市具有的強烈印象的“莊嚴的”、“歡快的”、“激情的”的三種景觀形式特征仍然維持著。它們的裝飾和各自的體系也各不相同。柱子、山墻及其他適合于君主的事物通常構成莊嚴的景象;歡快的景象是在普通的公寓之后展現出一派帶有外廊、并有成排窗戶的私人寓所的代表性景觀;激情的景象是由樹、洞穴、山脈和其它一些質樸的事物來裝點城市街道,景觀的風格就由這些事物描繪出來。在賽利奧1537-1545年出版的《建筑五書》中,這三種街道形式被另一種方式所解釋。賽利奧運用幾何透視法,把古典建筑定義為莊嚴的景觀;歡快的街景則由哥特式所描繪;城市外的風光構成一派激情的景色。安東尼.維德勒斷言這三種街道形式構成了文藝復興街道的典型環境。
在今天的歐洲,古典、筆直的街道所呈現的莊嚴感是和公共展覽仍然被人們認為和游行聯系在一起。迷人的中世紀街道之所以被當作古老的歐洲城市的步行街而為旅游者所青睞,而在廣大的鄉村地區,田園大道很明顯的使很多人回歸到了世外桃源。街巷和道路組成了街道,現代所稱的生活性道路大致對應于街巷,后者即指交通性道路。城市道路按機動車通常的道數可以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快速路、主干路偏重交通功能,生活服務功能則由次干路和支路承擔。道路從橫斷面的角度又可分為單幅路、雙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在城市景觀系統的研究中,由于城市道路整體的物質空間形態由道路與建筑、綠化、河流的空間結構關系構成,同時城市道路景觀空間的物質基礎因此形成,因此,建筑的研究范圍包括了退讓道路紅線的部分以及建筑界面、兩側的景觀要素等。
二、街道與城市景觀
作為“線狀”空間的街道,其特征是“長”,因此表達了具有增長意味的一種方向、運動、延伸的特性。街道從空間形態上講,構成城市的“架”,表明了城市基本的結構形態。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就由棋盤式、放射環形式、自由式、綜合式的街道格局形成。
街道是整個城市景觀的支架。無論行走在街道上的城市居民還是外來游客,來自于街道周邊的景觀提供了對其視覺,聽覺,嗅覺最直接的感受。由于每個城市地理位置、經濟、政治等不同的因素,其街道格局的形成方式也不同,任何形式的城市歷史的發展過程都可由其街道景觀格局反映出來,可以說城市街道反映著城市的歷史,蘊涵城市的文化,記載著重要歷史事件和故事,城市街道景觀格局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特點,有特色的城市空間布局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于街道,培根有一套很有參考價值的“同步流動系統”理論,它的定義是:如果我們能鑒別市民(城市環境的‘參與者’)流動最頻繁的路線,然后設計兩旁的建筑和空間,使市民得到連貫與協調的官能感受,那就是成功的城市設計。”其中最主要的設計原則是“同步連貫”。“同步”的意思是:在同一時間的每一條路線上,那些各自走路、開車、坐公交等等的人,會有各不相同的官能感受,每一個人連貫和協調的感受都是由好的城市設計決定的。比如為配合高速度車輛的節奏,高速公路兩旁的設計多是流線式的、弧形和寬敞的。相比之下,設計會多利用短距離、窄角度的視覺焦點去突出行人系統兩旁的趣味與變化。“同步流動系統”的設計要求是兼顧不同速度、不同視野,使城市環境能夠滿足不同視眾的需求。
三、街道設計的統一
統一的街道設計包含很多因素的作用,最重要的可能是:建筑物的形式應該設計成面狀而非塊狀。如果建筑物的三維形式感比較強烈,在街景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建筑呈現體塊感,空間就失去了地位。吉伯德就這一點指出:“街道并不是建筑物的立面,而是由成組的建筑所形成的一系列風景畫所表現的空間;換個說法,街道的空間能夠擴大,形成圍場和廣場”。有些情況下看上去呈三維具有體的特征的建筑,能很好溶入為街道和廣場所圍合的地面城市景觀。屋頂輪廓線高度的變化越大,空間體就具有越強烈的不穩定性。但這說法并不是要求將一條街道的建筑物在同一高度上進行建造,很多吸引人的中世紀街道恰恰有著非常不規則的建筑立面。但這種不規則性的變化經常是在外部一層的一部分至二層之間進行。當變化限制在這個范圍之內時,街道得以保留統一感并避免了單調乏味。同理,建筑組群的重復尺寸相近,韻律和肌理能夠同時建立起來,并且包含規整變化的有序的框架得以形成。
參考文獻:
[1]郭笑梅,北方居住區綠化種植與水景景觀設計研究[D],2009.
[2]周濤,居住小區綠地的人性化景觀設計研究[D],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