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搶劫案與盜竊案在司法實踐中比較復雜,入戶搶劫與入戶盜竊的認定更是其中突顯的疑難問題之一。盡管有司法解釋為“戶”的界定提供了依據,但仍有相當多的問題值得研究。例如在學生宿舍盜案頻發的當下,關于學生宿舍是否屬于“戶”之范疇的爭辯仍然沒有定論。本文將從“戶”的含義特征、結合入戶搶劫與入戶盜竊的立法意圖及當今社會現實的角度展開,探討學生宿舍的入“戶”問題。
關鍵詞 入戶搶劫 入戶盜竊 戶 學生宿舍
我國1997年刑法在搶劫罪的加重情節中規定了“入戶搶劫”的類型,作為搶劫罪的一種特殊情節;《刑法修正案(八)》將“入戶盜竊”規定為盜竊罪的行為方式之一,與“盜竊數額較大”、“多次盜竊”并列。由于刑法對入戶搶劫和入戶盜竊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在入戶之“戶”的界定方面,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從刑法用語的統一性和連續性而言,搶劫罪的“入戶搶劫”與盜竊罪中的“入戶盜竊”,在“戶”的界定上應當具有同一性。豍下面,筆者將結合此“戶”的定義及社會現實,探討學生宿舍之入“戶”。
一、“戶”的界定之爭
(一)司法界關于“戶”的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曾指出,入戶搶劫是指在允許特定人員出入、生活、工作的地方搶劫,這里的“戶”既包括公民的住宅和院落,也包含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等單位的院落和辦公室,還包括以船為家的漁民的漁船和旅客在旅店居住的房間等。豎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就規定入戶搶劫是指“為實施搶劫行為而進入他人生活的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住所,包括封閉的院落、牧民的帳篷、漁民作為家庭生活場所的漁船、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進行搶劫的行為”。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又頒布了《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戶”指住所,其特征表現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與外界相對隔離兩個方面,前者為功能特征,后者為場所特征;一般情況下,集體宿舍、旅店賓館、臨時搭建工棚等不應認定為“戶”,但在特殊情況下,如果確實具有上述兩個特征的,也可以認定為“戶”。譬如居住期間合租(住)人主觀上具有家庭生活的意思、客觀上該住處具備完整的生活功能,并且與外界相對隔離,具備完全的私密性、排他性特征,也應當認定為戶。豏
(二)學界關于“戶”的各類主張
對于“戶”的認定,我國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眾說紛紜,各派學者根據自己對生活和法律規范的理解,基于不同立場對“戶”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各類主張:
第一種觀點認為,“戶”應理解為私人住宅。因為戶的原本含義即是私人住宅,而且私人住宅關系到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生活安寧,對其的特別保護具有特殊價值。所以說,應當對“戶”進行嚴格的限制解釋。豐
第二種觀點認為,“戶”是指個體長期、固定生活、起居或者棲息的場所,除了居民私人住宅外,還包括以船為家的漁船、牧民居住的帳篷、賓館房間、固定值班人員的宿舍等在實際功能和心理感覺上與私人住宅相同的場所。論者認為“戶”應當具有兩個特征:第一,該處所是否足以提供權利保障以及秩序的安定感;第二,該場所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在安全防范上具有一定措施或保障。豑
第三種觀點認為,“戶”是指公民生產、生活的封閉性場所,除私人住宅外,其他供人們生活、學習的建筑物,如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團體的辦公場所,也在“戶”的范圍之內。豒
(三)學生宿舍是否為“戶”的爭論
大部分學者認為,學生宿舍不應入“戶”。其中有學者認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團體的辦公場所以及旅店賓館、臨時搭建工棚等由于不屬于個人生活居住的場所,故而不能成為“戶”;由于不具有家庭關系的多人在學生、職工集體宿舍同居一室,學生、職工的集體宿舍在居住者之間沒有相對獨立的場所特征,因而一般也不屬于“戶”。豓也有學者認為集體宿舍雖然是人們生活休息的地方,具有“戶”的日常生活性和相對封閉性特征,但其同時又具有相當程度的公共性,往往是多人活動的場所,不符合“戶”所要求的私人專屬性特征,因此不能認定為“戶”。豔
以上是國內各界對于“戶”的界定與學生宿舍之定位的各種觀點與爭辯,筆者通過對學生宿舍的現實、宿舍入“戶”的法律基礎及其可行性的分析,認為學生宿舍理應被納入“戶”的范疇之中。
二、學生宿舍理應入“戶”
(一)學生宿舍符合“戶”的定義
根據前文列舉的關于“戶”的法律規定及學者觀點中所揭示的“戶”的功能特征和法律特征,我們可以對“戶”的定義作一些歸納和總結。具體而言,“戶”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1、家居生活性
“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家居生活,供人們日常居住、生活和棲息,這區別于一般的公共場所、辦公場所、工作場所,這些場所往往人員較多、流動性大,不具有家居生活功能。刑法之所以對“戶”給予專門的保護,主要在于它是公民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公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最為依賴的庇護場所。在“戶”內,權利人可以享受生活上的安寧和安全上的保障,不受任何人的干擾。而判斷家居生活性則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客觀標準,即公民是否居住生活在這里;二是心理標準,即公民是否以此為“家”。豖
2、相對封閉性
“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在安全防范上具有一定的措施和保障,他人未經同意不得擅入,能夠為居住者的人身與財產安全以及家庭與個人隱私提供保障機能。刑法對“入戶”作出特殊規定,就是考慮在“戶”內,公民一旦遭受不法侵害,往往因不易向外界求救而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不能或者不敢反抗,從而使人身和財產安全遭到危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封閉性也主要從兩個方面判斷:一是客觀標準,即是否與區域相隔離,形成相對獨立空間;二是主觀標準,即未經主人同意他人是否可以入內,一般采取圍墻、上鎖、插門等措施保證。
3、秘密排他性
“戶”的功能特征與法律特征強調其家居生活性和相對封閉性,這導致“戶”具備了完全的私密性、排他性特征。即“戶”是能夠為公民提供權利保障和生活秩序安全感的地方,公民在該處能夠享受生活的安寧與自由,可以避免他人的干擾和窺探。公民享有使用、支配和進出自由的權利,且未經允許他人不得隨意進入。
據此,盡管學生宿舍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居民住宅,但對于在較長時間內相對穩定地居住其間的學生來說,宿舍實際上就是其日常生活的住所,在私密性和封閉性方面與一般居民住宅并無本質差別,理應在“戶”的范疇之內。
(二)學生宿舍入“戶”符合立法本意
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均表明,犯罪的時間、地點、動機、手段、后果、造成的社會影響、反映出的行為人主觀惡性及其人身危險性等因素,均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社會危害性大是刑法對“入戶”特別規定的根本原因,對這一現象加大打擊力度是刑法的立法本意之所在。豗正如日本學者大塚仁指出:“以侵入住居為手段所犯的其他犯罪,應當受到評價,必須看到對住居的侵害本身所具有的意義。”豘
刑法對“入戶”犯罪的關注,目的在于強化對戶內所有成員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住宅自由權、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力度,并保障其信賴利益。因為在公眾普遍認同的基本價值觀念中,家是人們在外奔波打拼后得以休養生息的避風港,是人們最基本、最為信賴的人身與財產權利的庇護所,同時也是人們安全、隱私的最后屏障。如果在自己家中,人身和財產都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整個社會也就無安全感可言。
與社會中大部分家庭住戶相比,學生群體年紀更小、社會經驗更少、安全防范意識也更差一些;如果宿舍被非法入侵,不但易使學生失去安全感,同時也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還會導致隔壁宿舍甚至整棟宿舍樓驚恐不安,危害極大。此外,出于學生安全方面的考量,學校往往會為學生宿舍配備相應的宿舍管理人員,建立較嚴格的監管制度,并安裝較為嚴密的防盜措施。在此基礎上,仍然有人入“宿舍”實施盜竊或者搶劫行為的話,其主觀惡性更大,在客觀上也可能給弱小的學生群體帶來更大的危害。因而宿舍作為“戶”中更特別的存在,更應該被列入法律對“入戶”的特別規定范疇內,獲得更多關注和規范。
(三)國外立法中“戶”的借鑒
從部分國家對“戶”的規定看來,一定程度上是將學生宿舍納入其中的。筆者認為,在探究學生宿舍入“戶”之可行性及具體立法時,可借鑒這些國家立法中“戶”的范圍的規定。
美國《刑法典》規定,夜間搶劫罪是指行為人在夜間侵入住宅或者其他建筑物內實施搶劫的行為,但如果該建筑物正處于對于公眾開放時期,或者行為人有權進入的,不構成此罪”。這樣規定的目的為了保護民眾的安全感覺,因為該罪要求行為人侵入住宅或者建筑物,而住宅或者建筑物完全是一個人感覺最安全的地方。豙
《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162條第2款第3項規定非法潛入住宅、房舍或者其他庫房犯強盜罪。住宅是指人們經常或者臨時居住的房舍(個人房屋、單元房、旅館或者療養院的房間、別墅、園林小屋等)及用于休息、存放財物或者滿足人們其他需要的部分(陽臺、玻璃涼臺、儲藏室等)。不用于或者不適用于經常或者臨時居住的房屋(如與住房不相連的地窖、貨倉、車庫和其他經營用房),不能認為是住房。豛
根據日本刑法理論和判例,所謂住宅,是指人們飲食起居的場所,需要一定的結構、設備,不包括地道、汽油罐、山中洞穴等。而旅館一室連續使用也可成為使用人的住宅。在一幢建筑物中,被劃分出的房間也可各自成為獨立住宅,公共住宅、家庭公寓當然是住所,屋檐下的走廊隔閡、公共住宅里的樓梯間、通道、屋頂平臺也是住宅。屋脊之上也是住宅。以圍墻包圍起來的圍繞地用來居住的也算住宅。豜
我國臺灣地區“刑法”第330條規定夜間侵入強盜罪,指出“住宅”乃人類日常居住之揚所,公寓亦屬之。至公寓樓下之“樓梯間”,雖僅供個人住戶出入通行,然就公寓之整體而言,該樓梯間為公寓之一部分,而與該公寓有密切不可分之關系。豝故我國臺灣法區“刑法”中的住宅系指供居住之房屋,包括承租之旅社房間、公寓或公寓樓下之樓梯間,或者個人與學生宿舍等。豞
當今社會,學生宿舍的生活幾乎是每個人步入工作或結成家庭之前的必經階段,在持續數年的集體生活中,宿舍完全符合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對“家”的定位,符合“戶”的各項特征要求。此外,學生宿舍既是學生休息、學習、生活的綜合場所,也是反映學生文化追求、理想追求等思想動態的重要場所,其環境甚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以至思想、道德及人格等方面,因而立法者在考量入戶犯罪對住宅內私生活乃至人格的侵犯時,也更應該關注學生這一弱勢群體在宿舍這一“戶”內的私隱。在法理及現實基礎上,學生宿舍理應入“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