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制度之一,是社會規范之一。它與風俗習慣有密切的聯系,它與維護現存的制度和道德、倫理等價值觀念,反映某一時期、某一社會的社會結構,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極為密切。由此,對法律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研究也必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助于我們反觀當今的立法和各種法律現象,從比較中完善相關理論。本文在讀后感的基礎上從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中找論據,論述中國古代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關鍵詞 古代法律 中國社會 作用
正如馬克思主義所闡釋的那樣,事物充滿了矛盾,而對于法律和社會這對兒矛盾來說,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
一、 社會發展情況決定法律的產生
一方面,法律的產生是社會不斷發展的結果。原始社會本沒有法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余財產出現,氏族部落之間開始爭奪財產,能力強的人占有了財產,出現了財產私有。擁有更多財產的人成為統治階級,國家也逐漸形成。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必然會根據自己的意志制定相應的行為規范約束自己國家的人民,法律也就產生了。
另一方面,法律的制定和變更依據的是社會的需要。一個明顯的表現便是諸多的社會習慣上升為法律。《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中有許多例子。比如,在中國古代社會,家長是家族統治的首腦,對家中男系后裔的權力是最高的,幾乎是絕對的,并且是永久的,父親擁有懲戒權、送懲權、家族財產所有權,甚至是生殺權。生殺權隨后被國君操縱暫且不提,總之父權具有絕對權威。相應的,國家法律中,直系尊親屬因教養撲責將子孫殺死,處分極輕,甚至無罪;而子孫對父母的不孝則是極重大的罪,處罰極重不說,也不分故傷和誤傷。《刑案匯覽》中記載:有一人名叫樊魁,其與弟爭斗,持刀嚇砍,母王氏奪刀,自行劃傷,樊魁因此被判斬決。依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樊魁被判刑,有些荒誕和冤枉,但在當時來看是很正常的。這便是社會對法律的影響。
法律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封建政治解體以后,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消滅了原有的許多封建單位,各自為政的政治制度,社會有了新的需要,法律制度有了新的要求,也就不能保持原有的形態和機構。貴族不受法律約束,刑不上大夫的法律有了一定程度的打破。雖然貴族和平民肯定不是絕對的平等,但是法律不再使貴族置身事外。這是社會階級結構變化,國家權力集中對法律的影響。
二、 法律的相對獨立性和對社會的反作用
法律受社會的影響不是絕對的,法律的發展有其相對獨立性,統治者依據自己的意志制定法律,有時法律也會和社會風俗向沖突。例如:此書中提到,復仇的觀念和習慣,在古代社會及原始社會中極為普遍。中國也不例外,在傳統家族觀念,親屬倫理思想的影響下,復仇的習慣深入人心,但是,至少在西漢末年已經有禁止復仇的法令了,后世法律依舊致力于防止復仇,還規定了移鄉避仇的方法。然而,盡管法律嚴加制裁,私自復仇的風氣仍是很盛。又如,宋律,明清律嚴禁姑表舅表姨表兄姊姊妹為婚,而實際上,中表婚是極普遍的習慣,甚至漢武帝和陳阿嬌成婚,納蘭性德鐘愛表妹都是人人皆知的,皇帝大臣都能這么做,法律的實效著實令人懷疑。另外,法律也不容許親屬的妻妾和其夫家的親屬之間的性關系,而事實上,兄收弟妻,弟收兄嫂是相當普遍的習慣。《清律例匯輯便覽》中提到嘉慶三年史靈科娶弟妻的案例,若不因刑事的牽連,便可相安無事,十四年無人告發。
由此可見,禮與律的沖突,法律與人情的沖突也是存在的。與現代社會不同的是,中國古代社會,在法律與社會風俗的博弈中,法律是失敗者,法律對社會的反作用相對較小。法律與風俗沖突時,法律往往成為妥協方:針對上述的案例的不斷發生導致法律執行困難,《清律例》在嘉慶十九年進行了修改,變通了娶親屬妻妾的規定。
筆者認為,這是中國現代法律與古代法律的重要區別之一。區別于古代的人治,當代中國屬于法治社會,即使法律與個別社會風俗相悖,國家也不會因此隨意修改已經較為科學的法律,這便是法律至上地位的體現。而中國古代社會,由于長期的人治,法律輔佐國君,因此雖然起到規范臣民的作用,但地位實際上低于社會習慣,約束力較小,有時候也會顯得更為人性化。比如,古代關于緩刑免刑的規定,在犯人為獨子或者父母年老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可以“犯罪存留養親”而現代對于罪犯,雖然也有緩刑的規定,但其依據不再是有關家族倫理盡孝贍養,而是較為理性的情節較輕、認錯良好、立功等情節。古代是由于孝思想等社會風氣的影響,現代是法律理性的體現,也是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發展的結果,父母不必然地需要子女的贍養。兩種不同的規定在其存在的時代都有存在合理性,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前面所說法律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
三、 總結
中國古代法律與中國社會相互推動,相互影響,促進中國法律漫長發展歷程的前進。總的來說,我國古代法律應該是為儒家的倫理思想和禮教所支配,儒家化是中國法律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過程,中國古代法律因此而產生了重大、深遠的變化。
當今社會仍然能看到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如婚姻法中對老者的照顧,贍養父母的義務,家庭團結和睦的原則等等,但是排除了不合理的習慣,更加注重平等、公平,保障人權。
現代法律與社會的關系依然有古代的影子。我們通過古今的對比和對古代法律與社會關系的研究,可以照見當今社會我國法律的優勢和不足。一方面,當今社會排除了古代中國社會陋習對法律的影響;另一方面部分落后地區,在傳統思想的束縛下難以解放出來,使我國“走出中世紀、邁向現代化”所需要的理性覺醒與成熟遲遲不能實現。由此,諸多問題仍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