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預防接種是預防控制乃至消滅傳染性疾病的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但在降低傳染病發病率的同時,預防接種導致的不良反應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預防接種工作的預期目標是既要達到最大的防病有效性,又要把不良反應的風險降到最低。為了更好地認識和處理預防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科學有效地提高預防接種質量,我們對接種后導致不良反應的因素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 預防接種 不良反應 相關因素 預防措施。
預防接種是利用人工制備的抗原或者抗體通過適宜的途徑對機體進行接種,使機體獲得對某種傳染病的特異免疫力,以提高個體或群體的免疫水平,預防和控制針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長期的預防接種實踐經驗證明,目前所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種主觀、客觀因素造成預防接種后可能出現一些與接種疫苗有關或無關的反應,其中大部分屬于一般反應,短期內即可恢復正常,僅極少數屬于異常反應,病情相對較重,需要臨床處理。
預防接種工作的預期目標,是既要達到最大的防病有效性,又要把不良反應的風險降到最低。為了更好地認識和處理預防接種疫苗后不良反應,科學有效地提高預防接種質量,我們對接種后導致不良反應的因素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
一、不良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后,發生的與預防接種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
1、一般反應:在預防接種后發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對機體只會造成一過性生理功能障礙的反應,主要有發熱和局部紅腫,同時伴有全身不適、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綜合癥狀。
(1)全身反應:主要有發熱,輕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及以上。部分受種者接種滅活疫苗后5-6小時或24小時左右體溫升高,一般持續1~2天。接種減毒活疫苗后出現發熱反應稍晚可在6~10天內。部分兒童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倦怠、煩躁不安等短暫癥狀,一般多在48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2~3天。
(2)局部反應:接種部位出現紅腫浸潤,直徑小于等于2.5 cm為弱反應、2.6~5cm之間為中反應、大于5 cm為強反應。凡發生淋巴管、淋巴結炎者均為局部重反應。局部反應一般在24~48小時逐步消退。含吸附劑疫苗不易吸收,部分接種者會出現接種部位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硬結。卡介苗絕大部分受種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現紅腫,以后化膿或潰瘍,3-5周結痂,形成卡疤。
2、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范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極少數兒童在接種后可能出現嚴重異常反應,要立即采取緊急救護措施。異常反應包括:
(1)無菌性膿腫:炎癥表現并不劇烈,輕者可在原注射針眼處流出略帶粉紅色的稀薄膿液,較重者可形成潰瘍。
(2)熱性驚厥:先發熱,后有驚厥,驚厥多發生在發熱開始12小時之內,體溫驟升之時。預防接種引起的驚厥,多數只發生1次,發作持續數分鐘,很少有超過20分鐘者。有些兒童可表現為多次短暫驚厥。
(3)過敏反應,在異常反應中過敏反應最常見包括: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皮疹、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性水腫等。
(4)其它:多發性神經炎,一般在接種后1-2周發生;臂叢神經炎,一般在接種后3個月發生。
二、因素分析:引起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因素有很多,通常可以分為三大類,包括疫苗方面的因素、接種技術因素、受種者的個體因素等。
1、疫苗因素
(1)疫苗穩定性: 溫度對疫苗穩定性影響最大,疫苗貯存運輸過程中冷鏈系統運轉出現問題會致疫苗結構發生改變,效價降低,疫苗穩定性遭到破壞導致不良反應發生。
(2)疫苗生物學特征、制造工藝、疫苗中的附加劑、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可不同程度引起接種不良反應;
(3)病毒株:減毒活疫苗接種人體引導機體產生免疫反應的同時其自身的水平傳播性質又可能使減毒株恢復毒性,故而可以使接種后人體發生感染。
(4)某些疫苗質量存在問題,疫苗過期變質等均可發生不良反應。
2、接種技術因素:接種人員技術操作不規范、無菌操作意識不強,容易引起感染;在接種時沒有注意接種途徑,因為有的疫苗因接種劑型不同,接種途徑亦不一致,某些含吸附劑的疫苗如百白破疫苗,使用時未允分搖勻藥液、注射部位過淺因吸附劑不易吸收可刺激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硬結或形成無菌性膿腫;疫苗啟用時間過長、前后兩次接種部位接近或重疊、間隔時間不夠,劑量不準確都會影響免疫效果也可加重不良反應。
3、受種者的個體因素:受種者有接種禁忌癥、藥物影響或體質虛弱、過度勞累、有過敏史或某種疾病的潛伏期等,這些因素均可導致這類人群在接種疫苗后出現加重或異常反應以及發生過敏性反應,甚致過敏性休克等。例如受種者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接種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就存在著發生脊灰疫苗相關病例及疫苗衍生脊灰病例的風險。
三、預防措施 :針對上述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在平時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防范,以提高預防接種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1、保證疫苗質量與安全 :按照《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冷鏈設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冷鏈設備檔案,每天監測儲存疫苗的冷鏈設備運行情況2次并記錄在檔;疫苗在運輸的過程中要根據環境溫度、運輸條件使用冷藏設備并做好溫度檢測、記錄;每次接種前要根據各種疫苗受種人數計算所需疫苗,一次性從冰箱中取出放入冷藏包(箱),盡量減少開啟冰箱的次數以保證儲存疫苗的冰箱溫度,此次未用完的疫苗做上標記放回冰箱,下次接種時首先使用。疫苗使用前要嚴格檢查疫苗有效期、疫苗質量,杜絕過期疫苗,疫苗的效價降低或消失及疫苗毒力增強等現象。
2、加強對接種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從事預防接種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預防接種資質,杜絕無證上崗,應定期對預防接種人員進行法律、法規、規范操作、疫苗知識的培訓,加強責任心,實行安全接種。接種人員應熟練掌握各種疫苗的特性、適應人群、禁忌證等,接種程序、接種途徑、接種部位和接種時間等。對嬰兒推薦最佳注射部位為大腿前外側,這種接種部位的優勢在于此處神經位置較深,肌肉豐富、血運好,與上臂三角肌注射相比更利于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接種操作要細心應做到“三查七對”,即查受種者健康狀態和禁忌證,接種卡、證,疫苗和注射器外觀、批號及效期;核對兒童姓名,兒童年齡,疫苗名稱,疫苗規格,接種劑量,接種部位,接種途徑。嚴格按照預防接種技術操作要點,充分搖勻疫苗,使用合格滅菌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針一管,安全注射。接種部位皮膚用75%酒精進行消毒,禁用2%的碘伏。接種完成后在接種證上記錄接種疫苗的時間、批號及接種醫生簽字等相關信息,防止錯種、誤種、重種等現象的發生。接種后清楚仔細告訴家長或監護人可能出現的癥狀,處理措施及注意事項等,讓兒童適當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現場留觀30 分鐘以上,方可離去。
3、接種前的預檢、告知工作,可很大程度減少受種者的個體因素引起的不良反應。接種前接種人員應詳細告知受種者家長或監護人受種者接種疫苗的品種、作用、禁忌、不良反應以及注意事項,并詳細詢問受種者的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接種禁忌,進行體格檢查,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身體健康時進行,例如,發熱時不要打百白破三聯疫苗;腹瀉時不要口服小兒麻痹癥糖丸;長期接受大劑量激素治療,兒童有免疫抑制現象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不能接種麻腮風、乙腦等活疫苗;空腹饑餓時不宜打預防針,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預防接種后劇烈運動會使疫苗反應加重。家長或監護人理解告知的內容后簽署知情同意書。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疫苗接種越來越普及,國家擴大免疫規劃實施后越來多的兒童得到了更多疫苗的接種機會,接種人群的增加,致使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也隨之增加。分析不同預防接種反應發生的原因,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采取綜合可行的預防措施,控制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今后必須長期關注的重要工作內容。
參考文獻:
[1]白芳玲.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分析及護理干預[J].內蒙古中醫藥,2013. 8.
[2]岳建玲.預防接種中不良反應的處理體會[J].工企醫刊,(2013)02-0183-02.
[3]羅耀星.免疫預防與疾病控制[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69-71.
[4]秦繼英.預防接種后的反應和護理[J].中國水電醫學,2008,(1):50-51.
[5]馬穎.兒童預防接種中安全注射的應用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
[6]邱仁祖,周志華,周美蘭.試論預防接種反應的預防[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25).
[7]楊萍.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觀察與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20).
[8]朱萬英.預防接種的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