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一種神奇的東西,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柯珀曾經說過,聲音能引起心靈的共鳴。確實如此.在萬物的生活空間里有著各種各樣的曼妙的聲音,有的聽起來就像沙漠中遇到一泓清泉一樣甘甜,而有的聽起來像碧海藍天股空遠滌蕩,令人心情舒暢。
在電影里,聲音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貫穿在電影中的每一個細節當中,而在聲音襯托下的細節又顯得那樣與眾不同,如果具體的來講,電影中的聲音可以解釋、烘托、揭示畫面,還能補充情節、擴大容量,激發情感。對于渲染氣氛,則更是聲音的“看家本領”,讓人不見其形,只聞其聲,電影所想表達的思想情感就會展現出來。就像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說的一樣,聲音對于他來說非常重要,比畫面更重要,人們通過攝影獲得的東西充其量是平面影像,聲音產生了的畫面卻是縱深向度,也就是畫面的第三維。
聲音,可以說是造物主給予人類最好的恩賜,不論我們需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環境,還是“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的意境,聲音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人們所表達的每一種感情,通過聲音都可以顯現出來,可以說聲音是情感的影子。
在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的背景音樂,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對其難以忘懷。那悠揚的曲調,配合著電影情節慢慢鋪展開來,就像早晨的少女一般,慢慢地進入到觀眾的心底,在影片的開頭,聲音高亢而又凄涼,很好地烘托了“母親”那“少女懷春”的心,而隨著音樂進一步的變化,“母親”開始偷吃禁果,她懵懂地一步一步追求愛情。而在“父親”去世的那一段中,二胡的獨奏,完美地體現了“母親”的悲慟,無不讓“聽著感動,看著落淚”,讓觀眾也隨著音樂的起伏,內心開始顫動。可以說,這就是電影聲音的功效,它準確地渲染了氣氛,營造了一種特殊環境中背景氣氛,包括環境氣氛,時代氣氛,地方色彩或民族特點等等。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在電影《特洛伊》中,導演就巧妙地運用女聲哼鳴的音樂,將整部影片貫穿起來,就像用一條線將一個影片一針一針地細細編制,最終營造了全片的一種悲劇性的氣氛,而且,其中多次四聲調式轉調,形成了特殊的希臘式和聲,讓觀眾不看就能知道影片所處的時代環境。
再如電影《亞特蘭蒂斯》的主題曲《黑暗》就在影片中有所展現,當管弦樂隊拉開那悠揚的曲調,無邊的聲音浪潮便鋪將開采,當觀眾一下浸淫在美麗的景色當中,享受不同主題層次帶來的不一樣的心理感悟。而音樂中由大管吹出的旋律,讓影片的曾經可以說“更上一層樓”,直接將影片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之上。
所以說,電影中的好聲音,可以說是成就一部好電影的必備元素,不論是揭示主題思想、奠定影片風格、創造意境,還是抒情功能、推動劇情發展,抑或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聲音都是電影藝術中不可替代的一種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