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詩人余光中曾用“浪子回頭”來形容劉國松的繪畫歷程。14歲就開始涉足中國傳統畫, 1951年進入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后,曾一度沉湎于西方油畫的學習,期間,印象主義、浪漫主義、立體主義以及巴洛克美術深得其心,從美國回來后,劉國松又致力于中國畫的不斷變革和創新。
劉國松,祖籍山東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1949年定居臺灣,14歲在武昌讀初中時開始學畫,20歲轉習西畫。1956年畢業于臺灣師范大學,并于同年創立“五月畫會”。1968年成立中國水墨畫學會。來香港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迄今,其間曾在美國艾奧瓦大學及威斯康辛州之史道特大學任客座教授。1977年當選為國際教育協會亞洲區會長。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高級講師。
劉國松創立過兩個畫會,一個是“五月畫會”,一個是“中國水墨畫學會”。這兩個畫會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創作理念,對劉國松而言,這兩種理念的轉變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從油畫轉向水墨后,怎樣突破傳統就成為劉國松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劉國松認為,繪畫是一種以技法為主要表現符號的藝術,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只有不斷地尋找合適的表現手法,才能自由地表現藝術家的心緒。因此,除了“國松紙”、“炮筒刷”,他還用拓墨漬墨、裱貼、噴刷、背染、滴流等方式嘗試作畫。
為了獲得白線條,劉國松自創了“撕紙筋”和“抽筋剝皮皴”的畫法,發明了一種后來被稱之為“劉國松紙”的畫紙,他要求紙廠在紙張表面做上紙筋(樹皮未腐爛后比較硬、老的纖維),畫時就用刷炮筒的刷子替代筆,由于紙筋能夠把墨擋住,當撕掉上面一層紙的時候,白線條就出現了。由于紙是根據紙筋做的,所以構圖就千差萬別,可謂是既受限于紙筋,又受惠于紙筋。劉國松認為:“很多技法都是試驗出來的。畫室就是實驗室,有了新的技法才會有新的風格。”
劉國松始終認為,如果真的想為中國文化做出一點個人貢獻,就不能完全跟著古人的套路作畫。多年來,他像科學家一樣在實驗室里做著實驗,試驗出了“國松紙”、“抽筋剝皮皴”、“革中鋒的命”等不同于傳統的新材料和新技法。